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楼主: 白桜
收起左侧

日本民俗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后日本家庭的变化战后40多年来,随着产业化、近代化的进展,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构成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自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就战后的日本家庭做一点探讨。 一 战后几十年来,日本家庭在结构、形态、功能及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最根本的变化是日本传统“家”制度的崩溃。 战前,日本的“家”(いえ)不仅仅代表一个现实中的家庭,而且是一家过去和现在的总和,是一种制度。“家”制度起源于武士家庭,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家庭制度。它强调亲--子、家长--嫡子、婆--媳这种纵式关系,是父权制直系家庭,实行长子继承制,通过家产继承家业,继承人婚后仍与父母同居,形成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于1898年颁布了明治 民法(旧民法),使这种“家”制度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准则。 战后,日本制定了新宪法,1947年施行的《日本国宪法》第24条明文规定:“婚姻仅以两性的自愿结合为基础而成立,以夫妻平权为根本,必须在相互合作之下予以维持。关于选择配偶、财产权、继承、选择居所、离婚以及婚姻和家庭等其他有关事项的法律,必须以尊重个人的尊严与两性本质上的平等为基础制定之。”根据这一原则,1947年颁布了经过大幅度修改的民法(新民法),废除了专制的家长权和长子优先继承权。强调夫妻双方在婚姻、继承等问题上的平等。“家”制度由此而崩溃,日本家庭开始由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迈进。 战后,由于“家”制度的解体和产业化、近代化的进展,日本家庭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核心家庭化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系社会学用语,原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现在不同的国家,核心家庭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在学者中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在日本,核心家庭包括3种类型的家庭:(l)由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2)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根据日本的《国情调查报告》,战后,日本的核心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20年日本核心家庭户的比率是59%,1955年为62.l%,1975年为74.2%,1985年为76.l%。社会学家认为,核心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要代表形态之一,核心家庭的比率与社会产业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产业化的程度越高,核心家庭的比率就越大。这是因为,产业化的进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各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势必导致核心家庭的增多。从上述数据中即可发现:192O年至1955年的35年间,日本的核心家庭比率仅上升3.l%,而在1955年至1975年这20年间,却上升了12.1%。1955年至1975年这段时间,正是日本产业化迅猛进展、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废除“家”制度以后,夫妻家庭制的理念日益深人人心,成为核心家庭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核心家庭不断增加这一事实表明,日本的家庭制度越来越脱离传统性而带有现代性。 (二)小家庭化 在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的同时,小家庭化也在不断进展。在家庭社会学中,核心家庭和小家庭(small famil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都表示家庭形态和家庭结构,但前者指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后者指的是家庭规模的大小。战后,日本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家庭的变化。根据日本《国情调查报告》公布的数字,1920年至 1950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5人左右,1955年仍为4.97人,而到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85年又减少为3.18人。在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间,日本平均家庭人口减少了1.53人。在美国,每户平均人口从1890年的4.9人下降到1950年的3.5人,共用了60年时间。相比之下,足见日本家庭规模变化之快。导致小家庭化的原因,除夫妻家庭规范的确立及产业人口的流动外,主要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战后初期(1947~1949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加上大量的海外归国人员,使日本面临严重的人口过剩危机。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于1949年和1952年两次修改《优生保护法》,使堕胎合法化。此后又开展计划生育活动,普及节育知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这些措施对日本妇女的生育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50年至1957年的8年间,出生率由30‰以上降到17.2‰。目前日本的出生率保持在12‰以下。出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F女教育费用的增加,以及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更新等。根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数字,日本已婚妇女的平均牛育率在40年代为3.4人,50年代为3.0人,60年代为2.3人,70年代减少为1.9人,80年代降至l.7人。难怪有人称日本现在是“长子长女”的时代(意为平均每个家庭不到两个孩子)。低出生率和小规模家庭是现代化社会的普遍特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战后日本家庭的变化。 (三)婚姻及夫妻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家”制度下,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继承家名,使家系得以存续,所以婚姻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婚姻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家格”的相称,双方家庭要门当户对,而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品貌等个人条件则是次要的。通过这种婚姻建立的家庭,不是以夫妻为中心的集团,而是子子孙孙、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繁衍接续。因此,在家庭关系当中纵式的亲子关系是主要的,横向的夫妻关系不为人们所重视。在这种制度下,男女的结合不是重新设计属于夫妻自己的生活,而是参与既成的生活秩序的一种过程。对于妻子来说,照顾公婆、帮助丈夫、养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对于丈夫来说,自己的责任比起做父亲和丈夫来,更重要的是做“家”的继承人。夫妻关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关系,而是“家”制度的体现。战后“家”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婚姻观念的变化。现在日本的婚姻基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以爱情为基础,本 人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家族主义式的婚姻转变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婚姻,“恋爱婚”的比率早已超过“介绍婚”。同时,妇女观念意识的变革和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传统家庭中那种夫妻关系,许多人已不再死死抱住“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观念,妻子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的家庭在增多。“小家庭”(my home)思潮日渐扩散,家庭生活成为一些人的人生乐趣和得到幸福的场所。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密切相关,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日本传统家庭作为前近代社会的家庭形态曾具有以下几种功能:(l)两性在感情上和生理上的相互满足的功能;(2)养育子女、传宗接代的功能;(3)同吃、同住、同消费的功能;(4)经济生产的功能;(5)照顾和保护老、幼、病残者的功能;(6)教育子女的功能;(7)敬神供祖的宗教功能;(8)娱乐功能,等等。 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上述功能有的较以前更为重要,有的则缩小或消失了: (l)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及“管理社会”的制约,夫妻双方在感情上相互满足的功能更为重要。 (2)就生育功能而言,由于计划生育的普及和生活费用的提高,这方面的功能显著降低。在抚养子女方面,由于子女人数的减少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抚养功能也在下降。 (3)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共同食宿、共同消费的功能趋于缩小和合理化。 (4)经济生产功能被企业所取代。 (5)随着医疗制度、公共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看护老、幼、病残者的功能逐步转向社会。 (6)在教育功能方面,虽然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以所有人为对象的社会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善,但家庭在教育子女,使其社会化方面的功能仍十分重要。由于余暇时间的增多,家庭对于成人的教育功能也开始受到重视。 (7)由于世俗观念的变化,崇拜祖先的思想衰退,同时个人信仰也在向多样化发展,家庭的宗教功能明显弱化。 (8)家庭娱乐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娱乐产业所取代。 纵观日本家庭功能的变化,可以说日本家庭已从传统家庭模式转向现代家庭模式。 二 如上所述,战后日本家庭在家庭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日本产业化、近代化的结果。那么,在日本经济已相当发达的今天,日本的家庭是否已完全摆脱了传统家庭的模式呢?回答是否定的。尽管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日本家庭已在许多方面具有了西方现代家庭的某些特点,但它并没有完全西化,在一些方面仍残存着日本传统家庭的特性。 (一)以纵式亲子关系为主体的家庭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日本家庭已从亲子本位型转向夫妻本位型。因为“家”制度的崩溃,中止了“家”制度下连结每代人的亲子关系,同时核心家庭的出现,也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家”制度下的亲子关系包括两种关系:一是家长与继承人之间的关系。二是母子关系。前者是一种制度和形式,随着法律上长子继承制的消失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后者是家庭中的主要人际关系,至今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种母子关系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在“家”制度之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结合,妇女的责任就是生儿育女。她们在家庭中的主要角色不是妻于,而是母亲。在很少体尝到做妻子的喜悦的“家”制度下,日本妇女感受到了做母亲的乐趣。子女们的存在不仅使她们作为妻于的地位得以稳固,而且使她们有了安慰和希望之所在,她们给予子女以无限的爱,把全身心都投人到养育于女当中。另一方面,在子女们看来,正像“严父慈母”这句话所表现的那样,在缺少温暖的“家”中,母亲是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这样,在“家”制度下,便产生了牢固的母--子关系。 在核心家庭化进展的今大,日本家庭中这种纵式母子关系仍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核心家庭的基本形态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妻关系理应是核心家庭中的主体关系。但是在日本,虽然战后几十年来人们的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男人工作、女人持家这种传统习俗还没有根本改变。在许多家庭,依然是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做家庭主妇。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夫妻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对等的关系,妻子仍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丈夫。日本妇女与以前一样,在子女身上寻找精神寄托,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同时,丈夫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一们无暇更多地顾及家庭,不仅不能在精神上给妻子以更多的安慰,而且在孩子们面前也逐渐丧失了做父亲的权威和威信。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母子关系。可以说,现在日本家庭中母--子关系仍是主要关系。 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实现了现代化,繁重的家务劳动已经由各种家用电器所代替,日本妇女从以往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同时,由于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一般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这样,日本妇女比以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养育子女。战后,日本家庭周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学历、年功序列型的社会结构,随着产业化的进展而日渐兴盛的重视专业知识的社会风气,都使日本妇女在培养和教育子女上下更大的气力,她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妈妈”。这使日本家庭中的母子关系更为紧密。 可见,在战后日本核心家庭中,一方面,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使夫妻关系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传统的母子关系仍然得到维持。就目前而言,日本的核心家庭并非像欧美家庭那样强调横向的夫妻关系,而是以纵的亲子(母子)关系为主体。 (二)依旧存在“三世同堂” 战后,日本核心家庭化的进展确实很快,但尽管如此,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三世同堂”家庭的比率仍然较高。在欧美国家, 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与子女同居的不到 1/ 3,而在日本,1985年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与子女同居的人达65%。从统计数字上看,这个比率与1985年核心家庭户比率的76、l%相矛盾。这是因为,核心家庭的比率是根据户籍统计的,三代同居的比率是根据实际居住情况统计的,而有些同居一处的家庭持有两个户籍,这样自然要出现统计数字之间的不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分类为核。动家庭的家庭,实际上有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家庭。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日本家庭的“三世同堂”,并非像日本传统家庭那样一直保持老、少两对夫妻及少辈子女所构成的直系家庭,而是大多采取老年人到生活周期的后期与已婚子女同居的形式。日本学者称这种同居形式的家庭为“修正直系家庭”。在这种家庭当中,个人通过自己的生活周期要经历现代核心家庭和传统直系家庭这两种不同的家庭形态。因此,“修正直系家庭”既带有传统性质又具有现代性质。 由于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的平均寿命长,这里以日本女性的生活周期为例,来看一下“修正直系家庭”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容。 日本女性出生后至结婚前,在生长家庭生活(所谓生长家庭, family of orientation,简言之,是人降生的那个核心家庭,在降生的本人眼里,这个家庭由父母和兄弟姐妹构成),婚后至死亡这段期间,她生活在自己与配偶建立的生育家庭(所谓生育家庭, family of procreation,是人通过婚姻而建立的家庭,在建立这个核心家庭的本人眼里,这个家庭由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但是,如果她在生活周期的后期与子女同居,她将体验两种生育家庭,一种是她自己的生育家庭,一种是其子女的生育家庭。 日本女性在生活周期初期阶段所经历的生长家庭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如她在10岁以前生活在由父母及兄弟姐妹构成的核心家庭,但从10岁左右起,父方的双亲来一起同住,家庭类型转变为直系家庭。婚后,她建立了自己的生育家庭,开始阶段在核心家庭中生活,但公婆来同居后,她又将体验直系家庭的生活,家庭又成为三代同堂家庭。此后。随着公婆的死亡,她的生育家庭再次复原为核心家庭。最后,她本人与儿子的生育家庭开始同居生活,又一次经历直系家庭。日本妇女的一生要反复经历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目前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家庭经历,也正是“修正直系家庭”的特征。这种“修正直系家庭”形态的形成,一方面说明“敬孝父母”的传统观念仍为日本人所信奉,另一方面除去老人自身原因之外也说明日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还不够完善。但是,无论原因如何,“修正直系家庭”反映了日本家庭形态中并存着核心家庭这种现代因素和直系家庭这种传统因素。 三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战后的日本家庭既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一面,又有未发生改变的部分;既具有现代家庭的特点,又残存着传统家庭的因素。针对这种具有两面性的日本家庭,日本学者提出了日本家庭的双重结构问题。日本家庭社会学家熊谷文枝认为,现在日本家庭在形式上,即在人口学诸因素上已很近似于西方社会家庭,但在其内容上,即在其结构特点上仍保存着日本社会的传统性。并指出,这意味着日本家庭兼有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双重结构。应当说,这种双重结构论的观点,把握住了目前日本家庭的实际状况,指出了现阶段日本家庭的特点。日本社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依旧在许多方面保留着传统文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虽然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已具有西方社会家庭的现代性,但一些内在内素仍保持着日本传统家庭制度的传统性。 在文化的双重结构理论框架中考察日本家庭,固然十分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日本家庭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哪些方面变化了,哪些方面没有变化,有利于把握目前日本家庭的状况。但是,日本家庭中那些没有发生变化的因素,为什么没有变?今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要探讨这些问题,双重结构论却难以给予明确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另外的理论角度来分析和研究。 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提出的后发展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这一问题的途径。富永认为,在实现产业化和近代化过程中,有先发展社会与后发展社会之分,英国爆发的产业革命,使西方各国最先走上了产业化、近代化的道路,它们是先发展产业社会;而东方各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是后发展社会,它们的产业化和近代化必须依靠发达国家的输出和传播。并且指出,后发展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实现产业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尤其以产业化历史短的社会为甚。但是,随着产业化、近代化的进展,传统因素将逐渐被现代因素所代替。 日本属于东方国家,是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而开始产业化、近代化的,自然是后发展产业社会。我们借鉴富永的理论对日本家庭中的双重结构现象进行一下分析,可以初步做出如下两点判断: 第一,日本家庭中传统因素之所以得以保持,是因为日本产业化、近代化的历史还短。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至今只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近代化历史相比,要短得多。尽管在这短时期内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世界上成为经济大国,但日本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特别是人的观念意识的变化相对滞后。一般说来,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硬件”的改变,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而人们的习惯、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软件”,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整个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是从局部一点一点开始的。特别是在产业化进展速度较快而历史较短的社会,“硬件”与“软件”的不均衡尤为显著。战后日本颁布了新民法,“家”制度在法律上被废除了,但它作为一种习俗,仍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日本家庭,这说明日本人的某些价值观念和传统意识落后于日本社会产业化的进展。 第二,日本家庭中残存的传统性因素不会永远保持下去。随着日本产业化的不断进展和产业化历史的延长,各种制度将更加完善,人们的观念意识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加之世代的交替,日本家庭中的传统性将逐渐减弱。以目前日本家庭中的母子关系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关系将发生变化。妇女价值观念的更新,使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她们将在工作上寻求生活的乐趣。据1988年版日本《妇女劳动白皮书》统计,1987年就业妇女总数比上一年增加了31万人,占雇佣劳动者的36.5%。同时因结婚和生育而离职的妇女也大幅度减少,由1977年的22%下降为16.l%o还有统计表明,热中于文娱和社交活动的妇女也在不断增多。这些都说明日本妇女正在努力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无疑将影响到日本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另据《厚生行政基础报告》,日本的独居老人在不断增加, 1964独居老人户在全国总户数中的比率是 7.8%, 1974年为11.1%,1986年达14.3%。这组数字说明日本人在“孝敬老人,侍奉老人”问题上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修正直系家庭”这种家庭形态。 在日本,关于家庭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成果颇丰。但是,对于战后出现的所谓“日本家庭的双重结构”的研究,并没有广泛地展开。日本家庭目前残存的传统性因素,是日本固有文化所致,还是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程度尚不够成熟的标志?在日本学术界也还缺少对这方面问题的深人探讨。我们对日本家庭的研究,目前只是刚刚开始,离全面、系统还差得很远,但我们应努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日本的家庭。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弄清日本家庭的现状是不够的,还应了解日本家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经历的变化过程,掌握今后的发展趋势。家庭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我们研究日本家庭变化的目的是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日)增田光吉:《美国的家庭·日本的家庭》,日本广播协会   1969年版。 ②(日)森冈清美:《新家庭社会学》,培风馆1989年版。 ③(日)富永健一:《日本产业社会的转折》,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 ④(日〕山手茂:《现代日本的家庭问题》,亚纪书房1983年。 ⑤(日)熊谷文枝:《日本家庭的双重结构》,《社会学评论》总第36期。 ⑥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4年版。 ⑦韩铎:《日本的家庭问题》,《日本问题》1985年第l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编:《日本概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风土人情自然中的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端,日本人认为是太阳生起的地方,因而取名“日本”。 日本是弧形岛国,曲折多姿的海岸线长达二万六千多公里。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大小约四千多个岛屿组成,被称为日本列岛。 首都是东京。1869年明治天皇把都城从京都迁至东京。因其在京都的东边,故得名东京。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产业、文化的中心。 日本全国共分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都、道、府、县以下又分市、町、村。各行政区实行自治,因此,日本人称地方==为“自治体”。 日本是个多山之国,山地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日本少见荒地秃岭,有山就有林,森林覆盖面积达67.4%。在本州有海拔3776米秀丽悦目的富士山,形如一把倒挂的折扇,成为日本的一个象征。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造山地带,即地震带上,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年平均有感地震一千次左右。日本也是个多火山的国家,有火山一百六十多座,其中活火山有数十座,温泉遍及全国。 日本国四面环海,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由北而南为10-18度。日本温暖多雨,大部分地方都有梅雨,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痹畸个地球年平均降雨量高八百毫米。日本水源丰富,水质好,全日本各地的生水都可以饮用。纵观日本人的生活,便可知道日本是受惠于水的。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1亿2千多万人(1984年6月)。除1万6千多阿伊努族外,都是“大和民族”,所以,在日本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多加个“和”字,如“和服”“和食”“和歌”等。 基本常识 日语就其使用人口而言,是世界第六大语言。不过日语只是一国一族在使用,因而没有列入联合国会议通用语言。日语是全球通用标准语。日文由51个假名和1850个常用汉字组成。 日本国家元首是天皇,现任裕仁天皇生于1901年,1926年即位, 年号“昭和”。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但无实权。 日本的国旗是白底之上有一红色的太阳,因而俗称“太阳旗”。“太阳旗”从13世纪以来就在日本流行,1872年明治天皇为日本第一条铁路通车举行庆祝仪式上初次使用。但没有任何一个政权从法律上规定“太阳旗”为国旗,然而它却一直作为国旗使用。 “君之代”是日本的国歌,是赞颂天皇的一首古典诗歌,见于《古今和歌集》。1876年由奥好义和林广季谱曲,后在军队中作为吹奏乐谱使用,并提供给各条约国。从此,日本的很多仪式上使用“君之代”乐谱。对歌词内容,不少日本人都认为不妥或持批判态度。然而,“君之代”却没有任何政权法定为国歌,而又是实质上的国歌。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因为日本从南到北都有樱花。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因而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春季观樱活动是日本民俗的一大盛事。 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它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的,随着日本生活方式的欧美化,穿和服者日益减少。但在某些节日及特定场合仍需要穿和服。 “和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饭菜,主食多是米饭,副食大多是海产。它在烹调时注意尽量少加工,以保持原材料的自然风味,甚至有的完全是生食,如“生鱼片”。日本菜以清淡著称,用油炒的菜几乎没有。 日本民族的住宅原是木结构的,也称“和式”住宅。 团扇和折扇 团扇系中国的发明,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 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是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 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如前所述,折扇系日本发明。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也就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桧扇通过贸易途径传入中国。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开始制造折扇,并把折扇传播到欧洲。由于人们喜欢扇子,日常生活也需要它,所以促进了扇子的发展。出现了扇面上绘制图案、画有人物、书写诗赋格言等。当时一进入盛夏,扇子便成为时髦货。镰仓时代日本男子的直衣、狩猎衣的时装是以扇?=摹K卧?贝?灿胁簧偃讼不对谏让嫔匣婊?⒒雍痢?扇子还被作为舞台小道具使用。歌舞伎用扇子的张和、举动表示剧中角色的心情。如喝酒,可不用酒杯,用扇子可形象的表示饮酒、酒醉。中国的武术中也有使用扇子,称其为“少林寺扇子功”。 吉庆时,日本把折扇作为赠送礼品之一。折扇打开时向两边伸展,象征着人走的路愈来愈宽广、前途日益光明。过去还有一种习惯,公卿用白骨扇子,武士使用黑骨扇子。一看扇子便知其身份。 明治时代,日本的折扇成为畅销的贸易商品之一,出口欧洲不少国家。那时,扇子由纸面发展为绢面,很受人们欢迎。待到大正时代,扇子已成为庶民百姓的日常用品,而且在祭祀、宗教法会、名俗活动中广为使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团扇和折扇的实用价值将逐日减少,他们将向工艺品和装饰品发展。   和服及其附属品 1和服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对这种变化,日本人称其为国风化。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和服是一种复杂而深奥的服饰文化。和服种类很多,首先男女和服有很大不同。男子和服的色彩较少,腰间带子较细,不同场合穿不同的和服。如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礼服都不一样。和服是套装,有十数种附件组成,而且不同的和服,要有不同的发型,腰间带子的结法也不同,甚至要求手提包和首饰都要与和服配套成龙。因此,女子穿上和服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一个举动都会变换出另一幅画面。据说因为穿的是和服,举措进退都有一定的规矩。如想转身则从左起动,如果前进,先抬右脚,如果后退则要先撤左脚等等,长期以来已成?槐九?哟┖头?钡囊恢掷穹ā?和服的衣料都是平织而成的,所以只能直线剪裁,缝制时无法考虑线条美,穿在身上才能弥补其缺陷。这点与西装不同,西装讲究剪裁中出样式,把西装缝制好,就是完成其样式。和服衣料变为成衣后,宽宽大大,不成样式,因此必须在穿着上下功夫。日本人称其为穿着文化。 和服的穿法并非千篇一律,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我曾担心和服太热,不适宜夏季穿着。其实不然,穿的方法不同,可以做到使和服冬暖夏凉。和服腋下有八个通气孔,再加上袖子宽,可以通风,散发体温。日本是个美丽的岛国,拥有青山碧水,而且冬夏温差不太大,所以和服很适合日本的风土,它是合理且科学的日本民族服装。 2角隐 一般情况下,穿和服是不戴帽子的,而结婚时穿和服,则必须要戴蒙头帽。日文称其为“角隐”。意为把棱角隐藏起来,即少女时在娘家养成的任性、娇骄 二气,争强好胜、好吃、懒惰、嫉妒而无忍让等恶习统统收藏起来,克服干净,开始一个新的人生。出嫁后要上敬公婆、下睦姑嫂,夫妻恩爱,做一个贤妻良母。 角隐用生丝织成,共分内外两层,白表红里。白色代表纯洁,红色则象征吉庆。角隐的长度一般为70厘米宽,12至15厘米长,戴在高高的岛田式发髻上面,从前额顶分两边向脑后缠绕,在头顶上打结。 角隐最初并非结婚用具,在江户时代是武家和上流人物游山玩水时的防尘帽。到明治时代,婚丧嫁娶时,为模仿上流社会的作法,用于婚礼,并赋予它上述内容。 3腰带 穿和服必须系和服腰带,它是和服极为重要的部分。有了它才能完成和服的整体美,所以日本人对和服腰带的制作是相当下功夫的。 最初的和服腰带窄而细,打结在腰前。桃山时代后,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带露在外面,看起来不顺眼,而且破坏体型美。后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系筒装腰带,并改在前方打结。这样看起来时髦、大方。后来为美上加美,腰带要缠数层。到元禄年间,日本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带加宽到五六寸,并给腰带加上了里子。由于腰带加宽加厚,打出来的结也相应大,如仍在腰前打结,不仅妨碍劳动,而且在走路时影响视线,从此富于智慧的日本人便把腰带结打在腰后,成为今天和服的样子。 日本人为把自己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对腰带的种类及其打结的方法,都有不断的创新,仅结法就有287种。如:文库结、大鼓结、岛原结等。 据日本朋友介绍,外国人看到日本妇女腰带束得那么紧,曾提醒日本人注意健康,担心日本妇女会患难产症和高血压。据日本医学界报道,腰间束数层宽大的腰带,不仅不影响健康,而且对健康有益,尚可防止腰痛病。日本妇女的平均寿命已居世界之首,恐怕这也是众多原因之一。 4草屐和木屐 草屐是与和服配套的一种鞋子。眼见身穿和服,足登草屐,迈着急速的里八字,方能领略出日本民族的情趣。 草屐呈椭圆足形,使用草、皮革、布制作而成的。草屐发明与古代中国,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嗣后传入日本,日文中“草屐”与中文发音极为近似。日本平安时代出版的《西宫记》中出现过草屐两个汉字。进入镰仓时代穿草屐者增多,特别是武士阶层中更加明显。待到近代,草屐成为穿和服所需的鞋子。日本女子走亲串户,出席各种隆重的仪式,穿上和服配上草屐,才能显示出婀娜多姿,越加充盈了日本色彩和气氛。 木屐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鞋子,穿浴衣时,脚着木屐,男子特别喜欢穿木屐。木屐不仅作为鞋子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而且也是很好的馈赠品,尤其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赠送木屐。比较讲究的日本餐馆,常常把寿司放在似木屐底样子的木板上,据说意为祝旅行者一路平安,祈愿店铺顾客盈门。 木屐是东南亚种稻文化的产物,诞生时间大约在弥生时代。最初是为了水田中作业方便,用木板或竹板为底,捆在脚上,使脚不至陷于泥中,提高劳动效率。木屐传入日本后,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比东南亚用的广泛,因此,不少人误认为木屐系日本人发明的。 和歌 和歌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非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非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非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非句创作,非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日本人与七福神 正月初,日本有祭七福神,参拜七福神的习俗。七福神一般指惠比寿神、大黑天、毗沙门天、辩财天、福禄寿神、寿老神、布袋神。也有人说福禄寿神和寿老神是同神异名,因而也有把吉祥天或猩猩加进七福神行列的。 七福神起源于佛教用语“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七贤人之说,晋代也有竹林七贤等。人们都认为七是个圣数。后来画家把七贤人的形象绘成画轴悬挂。画轴流传到日本,受中国上述文化的影响,经过演变,日本室町时代首先在古城京都出现七福神,当时祭七福神风行一时,专门为其建筑神社、寺院,并把七福神的发祥地定为京都。以后日本各地绘七福神增加了地方色彩,也有所区别,日本称具有京都特点的七福神为“都七福神”。下边就介绍日本有关七福神的传说。 惠比寿神:被尊为商业之神。是日本的本地神。传说,惠比寿神教给人们用鱼和农作物进行物物交换,因而被日本人崇为买卖兴隆的守护神。也有人说它留有“旅行美须”可保护人们旅途平安、交通顺利。惠比寿神满面笑容,身着猎衣,右手持钓竿,左手抱表示吉祥的大头鱼,倍受庶民百姓欢迎。在东京都内惠比寿车站有其塑像。海女潜水、渔民撒网时,有的地方有大喊“惠比寿”的习俗。 大黑天:开运招福之神。俗称僧侣之妻,身在厨房,不入世间。传说大黑天是“慈眼视众生,福寿海无量”,可使用战术驱除厄神等五种邪气,使人平安而健壮的度日。日本民间流传它头戴黑头巾,左肩背布袋,右手持木槌,脚踩米袋,是尊日本本地神。 毗沙门天:无量智慧神。听说是弘法大师到唐朝由灵感而悟出的一个神。据传菅原道真祈求毗沙门天,从而开辟了“文章博士”之道,拥有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毗沙门天系武神,身披盔甲,一手捧宝塔,一手持宝棍。也有称其为多闻天的(即四天王之一)。 辩财天:俗称福德自在神,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传说她精通音乐,是善于雄辩的天女,是印度最先尊崇的女神。她身边总有琵琶。有说她拥有八臂,能运用弓、刀、斧、卷、索、箭、戟、杵、轮八种武器。 福禄寿神:是幸福、高禄、长寿三德之神。也有说是南极星的化身。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之神。塔头并留有美须。手持拐杖,常与仙鹤在一起。 寿老神:不老长寿神。起源于中国道教。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希望长寿、子孙满堂、家庭福寿吉运时,崇奉寿老神。此神手持宝杖,常有鹿跟随在身。 布袋神:表示褚缘吉祥。也称弥勒菩萨。中国明末高僧隐元禅师赴日创建黄檗宗万福寺。他去各地化缘,助人为乐,并把建筑、佛像、书画、茶、菜肴带到了日本。布袋神大肚、体胖,因身旁总有布袋而得名。 七福神的出现为何多在宝船之上呢?据说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古代与他国交往、从事贸易极为不便,所以非常重视船的作用,把与外国通商、希望生意兴隆的心愿寄托给七福神和宝船,从而七福神就和宝船联系在一起了。 七福神在日本民俗中占有一定地位,室町时代末期,有谋求新春吉利的“七福神盗贼”的风俗,在新春之际,有的贫民百姓穿上七福神的服装,悄悄溜倒他人家中,那家人会高兴的高喊“福神来了,福神来了”。并将某些财务送给装扮七福神者。散财者图吉利,得财者高兴。   庭园的自然性 纵观日本庭院,可谓小中见大,小巧玲珑。它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 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呼吸、同生存,以求得生活的乐趣。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 在庭园建设中很反映那个民族的自然观。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明显的呈几何图案。 日本庭园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鉴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因为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它是日本由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据说庭园样式是经朝鲜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七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的庭园里增加瀑布和海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 奈良时代后期,庭园池中放入水鸟,并伴以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容姿,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橘诸兄的庭园,中臣清麻吕的庭园,就是这种类型。 平安时代,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因置京都为京城。京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池沼、涌泉、森林尽收庭园之中,犹如一张写生画。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 藤原时代完成了宫殿建筑,附属于这一建筑的有诞生公卿贵族的庭园。自此,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拥有造园专家,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历史,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 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龙、石塔、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铺路石,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在庭园制作时,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也可称其为假山水。 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各地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生命危在旦夕。然而很多宏伟壮观,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令人不解。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夸耀自己的权势,以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最大限度的享乐,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 进入江户初期,天下太平。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他们遍布各地。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均是当时的产物。 到江户中末期,庭园业已定型化,但缺乏创造性。 时至现代,即明治年代到今天,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无杰作出现。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日清、日俄战争中,日本大发横财,建造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多属借景,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如有池、有溪流、有瀑布、有草坪、有茶室、有茶庭等。加上借景效果,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 大正末年,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出现庭园专业学校,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 进入昭和年代后,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 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 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感到新鲜。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据字面解释,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不过连日本人也搞不清楚,日本何时将唐山水改写成枯山水了。 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即不用一草一木,用石砂示意水,以追求抽象美。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保存于京都,其他城市极少。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庭园。 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就是保持其自然性。中国在建园过程中,注意利用自然、发展自然。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你若想确认这一点,请到“中国庭园之乡”苏州一游。那里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被誉为“苏州庭园甲天下”。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发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有长廊、小桥、池塘、花丛、亭台等,有借景、分景、引景、对景、衬景等。特别富于对比手法,如高低、远近、曲直、分合、散聚、虚实、隐显、动静、疏密…… 围棋 日本是喜欢围棋,也是围棋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围棋交往上,中日两国历史悠久。 据《俗事百工起源》介绍,围棋的黑白子象征日月,表示阴阳。棋盘四角表示地象。棋盘横竖十二条,构成三百六十个格子,表示一年的日数;棋盘横竖一尺二寸,表示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围棋起源于中国,传说夏朝末期就有了围棋。也有的说是尧帝时代产生的。在古代中国,围棋是占卜或计算的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成游戏和智力比赛的工具。 围棋很早就传入了日本,在推古天皇以前,围棋通过三韩时代的朝鲜进入日本。日本出版的《怀风藻》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公元751年成书。此诗集和《万叶集》一样,在了解古代人的精神生活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如吉备真备于灵龟二年(716)渡唐学习,天平七年(735)回国时带回围棋、尺子 、经文、日历等中国新鲜的礼品。日本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也促进了围棋的发展。如日本棋手称围棋为“乌鹭”,由于围棋子是黑白两色,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代表黑子,鹭的羽毛是白色的,代表白子。所以不说围棋,谈到乌鹭,中日棋手都知道是指围棋。 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后,宫廷已有不少人会玩围棋。平安时代,围棋在妇女中甚为流行。镰仓时代以后,开始在武家及僧侣中流行。室町时代末期,日本的围棋水平已追上中国。进入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酷爱围棋,常让围棋爱好者陪他消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也学会了围棋,后来为方便玩围棋,索性给奉陪的围棋手发俸禄,养于宫中,随叫随到。 战国末期,在京都寂光寺有一僧人名叫本因坊日海,织田信长很欣赏日海的棋艺,誉他为围棋名人,赐俸禄二十石。德川家康也很喜欢日海,曾把他叫到江户,任命他为棋所,当时只有围棋名人才有资格当棋所。德川幕府实行奖励围棋技艺的政策,使围棋得到发展。日海以“堂宇本因坊”为号,名字改为算砂。日海是日本围棋界的有功之臣,日本很好的保留下本因坊的名胜古迹。当时日本围棋已有四大牌,即: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德川幕府公开承认这四家,并作后援。名家都是为了取得棋所而展开争夺战,这就又一次加快了围棋发展的步伐,日本的围棋技艺超过了中国。 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道策的围棋造诣颇深,是公认的棋圣,所以他的就任是平稳的,谁也提不出反对意见。道策常引导棋手们不要只偏重于棋艺的比赛,要求棋手全面发展。1682年,日本人与琉球人亲云上浜比贺对局,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围棋发展。 继道策之后,井上道节四世、本因坊知道五世任过名人棋所,直至离开人世。嗣后,棋所因无名人,空缺数年。1766年,由于本因坊察元九世和井上春硕六世展开争夺战,为日本围棋带来了朝气,出现了众多围棋名人,明治文化到弘化阶段(1804-1844)为日本围棋的全盛时期。 到德川幕府末期,由于风云变幻,围棋界走向衰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到1879年村濑秀甫联络中川龟三郎,组成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月社,着手围棋复兴。另一支本因坊秀和元子作了林家的养子,与方月社抗衡。对立虽非好事,但客观上促进了围棋界的繁荣。不久,继续出现了一些围棋组织,如稗圣会、中央棋院、六华会等。 1924年,大仓喜士郎男爵把各组织统一起来,创立了日本棋院。棋院诞生不久,以雁金准一为盟主的几名棋手宣布告退,结成棋正社,说服读卖新闻社与日本棋院挑战,这就是院社对抗赛。本因坊秀哉与雁金准一比赛,吸引了全国的围棋迷,结果本因坊秀哉取胜,棋正社惨败,棋院年轻棋手反倒士气大振,活跃起来。1927年,读卖新闻报率先登载了围棋界的情况,其他报刊也相继开辟围棋栏,使围棋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子,迎来了围棋的黄金时代。 标志围棋水平高低的是“段”,在江户时代就有了棋所制度,根据其实力定围棋名人、准名人、上手的地位。到本因坊道策四世时代(1645-1702)设围棋九段名人、八段准名人、七段上手、五段以上高手。日本现有专业棋手三百多人,有段业余围棋爱好者十万多人。 中日两国围棋交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七世纪遣唐僧、遣唐使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日两国棋手也有不少交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后,开始了真正的围棋交流。两国举办围棋赛,每年轮换在中国日本比赛。通过黑白棋子的对局,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以两国人民说:“围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情的一枝花。” 札幌雪节 座落于日本北方岛屿上的最大城市札幌市,每年二月初,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五天的雪节。所谓雪节就是用雪堆积、雕刻成人物、动物及建筑物等各种各样的塑像,供人欣赏。虽然是雪像,却反映当时的时代气息,使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道人能愉快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众所周知,北海道的人民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生活。那里年降雪量为四米多,一进入漫长的冬季,人们就似昆虫入蜇一样,整日憋在房间里。人们多想到户外活动活动呀!札幌市==理解大家的心情,设法满足人民的夙愿,改造单调的冬季生活,努力开辟北方城市的观光事业。以前在北海道就有“雪站会”(有数万人参加的骑马站,相互争夺对方的雪城)、“冰上狂欢节”和“学校雪像展”,在此基础上,决定在最冷、雪最多的二月初,由札幌市有关单位共同组成札幌雪节实行委员会,由该组织主办札幌雪节。届时号召市民、教师、学生走出房门,自己动手雕刻雪人、雪物、雪像,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丰富市民的生活。1950年第一届雪节一举成功,收到了意想不到好效果,博得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从此,决定每年举办一次雪节。 札幌市正向国际城市发展,已同美国、西德、中国(沈阳市)的许多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扩大札幌市在国际上的影响,1973年开始,在雪节盛会上又增加了“国际雪像比赛”的项目,设专门场地邀请外国代表队参加,请各国堆塑有本国特点的雪像,落成后参加比赛,成绩优越者可获得流动优胜旗。1985年札幌雪节时,有15个国家参加,是历届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这一年正值沈阳市与札幌市缔结友好城市5周年,为表示祝贺,札幌市==请当地自卫队代表塑造了沈阳市历史古迹方城隆恩门,受到了人们的好评,中国的北方城市哈尔滨市代表队从1982年起曾几次参加过札幌雪节的“国际雪像比赛”,荣获过流动优胜旗。1985年也派了代表队,成功的塑造了“富贵有余”的雪像,得到了参加者的称赞。 “国际雪像比赛“是一次很好的国际交往,在雕塑雪像期间,各代表队用本国美味食品热情招待在冰天雪地里同甘共苦的各国代表,呈现出国际大家庭的气氛。 雪节的组织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在雪节举办前的岁尾,札幌市雪节实行委员会就要通过各种宣传报道机构,征集大雪像的主题。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纪念意义、市民对其内容又感到亲切的、易于被采纳作为主题。主题决定后,先着手制造模型,后转移到塑造现场,将按其实际尺寸搭架子,接着往里填雪,夯实。为使雪像坚固,不倒塌,向雪边浇水,冰雪冻在一起,不仅结实而且容易雕刻。雪节从准备到完工要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雕塑雪像的雪并非一般的雪,要找纯白清洁的好雪,要运大量雪到现场。以1984年为例,其年用雪量为29160立方米,载重5吨的大卡车,要运5832辆次,如将所用雪制成一米见方的雪块,接起来相当于富士山高度(3776米)的七倍多。札幌雪节一般是取近邻丘珠机场的雪,如果当年降雪少,还要到距离雪节现场三十六公里的中山岭或更远的支芴湖周围去取好雪。 欣赏那丰富多彩用雪镌刻的工艺品,的确使人心旷神怡,是一种美的享受。1985年共塑造雪像303个。然而制作雪像却是极为艰苦的劳动。听说,一些巨型而复杂的雪像,多是北海道陆上自卫队员塑造的。有时任务紧迫,需要昼夜不停的感。由于角度不同,照明不同,气候不同,塑造出来的雪像情趣也各异。 雪节是一次很好的文化展览。雪节期间开办“雪与科学”、“雪与生活”、“雪与气象”、“雪与健康”等专题图片展览,向人们介绍有关雪的知识。 雪节是一次大型文艺汇演。每逢雪节开始,日本各地享有盛名的歌手、演员、曲艺家汇聚札幌,在雪制舞台上表演,并由电视、广播向全国转播实况。真是一台别开生面的演出。 雪节又是一次游乐场。每年在真驹内广场为孩子们雕塑一个大型雪制滑梯,塑造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另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和珍禽异兽,很多蒸汽机车和雪橇马车等。1974年大熊猫的雪雕曾是雪节的一个珍品,很受观众的欢迎。 雪节也是一个大商场,到处是临时搭起的商店。纪念品、小百货、各式小吃摆挂的琳琅满目。生意十分兴隆,据说1984年雪节的出售额达24亿多日元。 雪节还是进行宣传的好场地。如要求收复日本北方领土的人们,在雪节期间开展宣传和签名活动。每年都有七八万人签名表示支援和赞成收复北方领土。   木偶人 木偶人日本人称“考凯喜”是日本传统工艺品之一。日本人很喜欢木偶人,所以经常把它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中国朋友也有人收到过木偶人,但有人不知其经历,不解日本朋友为何赠送一个“木头疙瘩”。 日本木偶人的发祥地于宫城县鸣子町。在鸣子町的街道两旁的很多商店里摆满了木偶人,专门出售木偶人的商店门口矗立着巨大的、有两层楼房那么高的木偶人。商店本身就是木偶人作坊,里面有工匠正在创作,所以不少商店前高挂着“请看制作木偶人的实地表演”的宣传标语。听说鸣子町有木偶人制作师傅70多人,每年能制作15000多个木偶人。在鸣子町的木偶人馆里的木偶人琳琅满目,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神色服饰,各不相同。共有三个展室,一个木偶人文献室。据介绍,展品多是木偶人收藏家奉献的。其中部分展品是由木偶派生来的玩具。展览室中央有几名妇女出售木偶人,购买者不少,这说明木偶人在日本是受人欢迎的工艺品之一。为进一步发展木偶人工艺,鸣子町每年9月7-8日举办“全国木偶人祭”,届时交流经验,各地木偶人师傅向展馆奉献自己的得意作品。据介绍,木偶人是用枫树、齐椁果树的木材制作的。先选好制作木偶人的材料。每年十月末把树砍倒,在山上放置月余,让水分蒸发掉,后切成180公分长的木材,嗣后运到厂房,到第二年三月,便可使用。制作木偶人时,在根据要制作的木偶人的大小,把木材锯成小段。先做圆头或圆筒,后用铇子和磨具磨光、上彩、描绘,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制作木偶人最难的是画脸部五官,特别是木偶人的眼睛,必须一笔画出。眼睛赋予木偶人生命,也表现出师傅的个性。 木偶人为什么诞生在日本东北呢?这的确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任何事物的诞生、成长、发展,都与环境有关。木偶人的诞生地宫城县鸣子町是温泉圣地,坐落在鸣子峡的山谷中,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木材资源丰富,所以盛产木盆、木碗、木勺等木器。其技术有千年以上历史,木偶人就是在木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日本东北地方农闲时间长,有条件在家从事工艺品的生产。东北木偶人具有朴素大方、表情集中的特点。也可说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东北人的个性,符合东北的自然风土。 日本木偶人分十大系统: 1 鸣子系(宫城县),特点是头可转动,而且发出啾啾的声音。 2 花卷系(岩手县),头可动,无彩色。 3 温汤系(青森县),色彩鲜艳,受东北著名祭祀“睡猪”的影响。 4 木地山系(秋田县),身体向前倾倒。 5 肘折系(山形县),头大,身大,呈黄色,好看。 6 藏王系(山形县),头大,体大,有稳重感,色彩灿烂豪华。 7 土汤系(福岛县),头小,身细,头顶画有黑蛇。 8 山形、作并系(山形),头大,体大。 9 弥治郎系(宫城县),头比身大,头顶画有两三条黑线。 10 远刈系(宫城县),头大身小。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木偶人艺术也有不少发展,特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创造出不少新花样,人们称它们为“创造木偶人”、“近代木偶人”。为区别那些新型木偶人,所以称那些老方法制造的木偶人为“传统木偶人”。当前,木偶人有六十多种。不仅东北的孩子们喜欢木偶人,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也喜欢。有的买各式各样的木偶人装饰在加重,仔细欣赏、琢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有的历史剧的主题是木偶人,如“超越恩仇的木偶人鸣子”。因为日本人喜欢木偶人,才一直兴盛不衰,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 天皇制度 一至三世纪日本首领称“王”或“君”,约到四五世纪诸王的联合体设在大和地方,其首领改称为“大王”。大约七世纪,圣德太子时代,公布宪法十七条,当时受中国儒教的影响,把大王改为天皇。天皇的称号出自《日本书记》一书中遣隋使图书及法隆寺药师像铭文。“天皇”两字意为“帝王”。第一代天皇为神武天皇。天皇的权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后的半个世纪,日本实行中央集权,天皇的权利到达官僚制的顶点,天皇亲理朝政。特别到天武天皇时,平息了壬申之乱,威望倍增,国民崇天皇为神,迎来了古代天皇的黄金时代。但在日本历史上,天皇一般不执政,实权多在皇太子或皇亲国戚手中,天皇为太上皇。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曾出现皇亲之外的人掌权,外戚享有荣华富贵。 镰仓时代是天皇政权转向幕府的过渡时期,平安时代后半期,先是摄政政治,接着又迎来院政时代。在摄政政治时代,天皇是权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执政者是摄政或关白。这说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说是上代天皇不亲政传统的复活。摄政或关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亲或祖父从天皇那儿取得政权的形势是院政。镰仓幕府时代武家势力兴起,权利逐渐转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战国时代,日本成为分裂国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战国各诸侯认为天皇是统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孙,而且尊敬天皇并拥戴天皇以利自己统一天下。 江户时代,天皇与政治完全无缘,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种荣誉)和拥有制定年号的权利。制定年号也只是个形式,因为年号的性质也只不过是国家的象征。 1867年,德川第15代将军庆喜把国家政权奉还明治天皇,但实际上不是奉还,应当说是让权。明治==最初的政者形态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为律令性亲政君主。 现任日本天皇的称号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裕仁”,1901年4月29日作为大正天皇的长子降生于世。1926年12月25日继任皇位,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句话中取“昭和”两字为年号,于1928年11月3日举行即位仪式,系日本第124代天皇。日本把裕仁天皇生日4月29日定为日本的建国纪念日。 天皇制和通常历史上的君主专制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1)通常的君主专制政体都是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产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依然存在。 (2)天皇制对资本主义表现出异常的适应性。 (3)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为一个人参与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则作为神统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统称。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亲王、亲王妃、内亲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无姓氏,天皇赐予皇室人员“宫”的称号。明治宪法时,皇室成员与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记户口,也不受国家法律的制约,只受到皇室令的约束。二战后的新宪法规定,除继承皇位即摄政资格外,无任何政治特权。而且规定皇室成员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皇位由皇族血统的男子继承,如天皇长子、长孙以及长子的子孙、天皇次子及其子孙、天皇兄弟及其子孙、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孙等。天皇驾崩之时,皇嗣(应该继承皇位的第一个人)立即继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许收要养子。 编数知识 七卿落三条实美、三条西季知、东久世通禧、四条隆歌、壬生基修、泽宣嘉、锦小路赖穗 七福神惠比寿神、大黑天、毗沙门天、辩财天、福禄寿神、寿老神、布袋神 七道具甲胄、刀、太刀、弓、剪、服装、兜裆 七大寺(南部)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 八道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北海道、山阳道、山阴道、西海道、南海道 八难饥、渴、寒、暑、水、火、刀、兵 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求而不得、五阴过盛 里见八犬士犬饲现八、犬冢信乃、犬山道节、犬田小文吾、犬江亲兵卫、犬川庄助、犬村大角、犬阪毛野 九条九代时政、义时、秦时、时氏、经时、时赖、时宗、贞时、高时 十戒崇拜他神、崇拜偶像、乱称神名、违背安息日、不敬父母、杀人、奸淫、偷盗、伪证、贪欲 真田十勇士猿飞佐助、雾隐才藏、三好青海入道、三好伊三入道、穴山小介、海野六郎、笕十藏、由利镰之助、望月六郎、根津甚八 十二宫白羊宫(御羊座)、金牛宫(御牛座)、双子宫(双胞胎座)、巨蟹宫(蟹座)、狮子宫(狮子座)、处女宫(御女座)、天瓶宫(天瓶座)、天蝎宫(蝎子座)、 人马宫(射手座)、摩羯宫(山羊座)、宝瓶宫(水缸座)、双鱼宫(双鱼座) 德川十五代家康、秀忠、家光、家纲、纲吉、家宣、家继、吉宗、家重、家治、家齐、家庆、家定、家茂、庆喜 十八般武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爬、头、叉、锦绳套索、白打 歌舞伎十八番助六、矢之根、关羽、不动、象引、毛拔、外郎壳、暂、七面、解脱、蛇柳、鸣神、镰髭、景清、不破、押返、劝进帐 十八家大名加贺(前田)、越前(松平)、萨摩(岛津)、长门(毛利)、仙台(伊达)、肥后(细川)、因幡(池田)、佐贺(锅岛)、筑前(黑田)、安艺(浅野)、备前(池田)、秋田(佐竹)、米泽(上杉)、津(藤堂)、久留米(有马)、阿波(蜂须贺)   茶道 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陶冶性格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正规的茶道是在九平方公尺见方的茶室中举行,参加的人只限三、五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茶室扩大了,人数也相应的增加了。 茶室正中置放炭炉、水坛和各种茶具,客人进茶室,跪坐和寒暄都有一定的礼节。客人寒暄完毕,由主人将水坛之水装入水釜中,用炭火煮沸,后放入已置上茶末的碗中,用精致的小竹刷搅拌,水冲到半碗左右时,茶算是做好了,由主人双手依次捧给客人饮用。客人接茶也有一定的格式,接碗后向右转两次半,嗣后两口半将茶饮完,而后欣赏茶碗、茶具。最后向主人致谢道别。因茶稍带苦味,饮前需吃一种甜点心,使人感到茶清香可口。 茶道渊源于中国。唐人陆羽著“茶经”三篇,叙述茶之原,茶之道,茶之具,甚为详备。陆羽本人被尊为茶神。茶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民发扬光大。中国的品茶法在奈良时代就传入日本。最初是煮茶祭神,剩下的茶末才能供人饮用。日本最早记录饮茶的书叫《日本后记》,其中有这样一段:“弘仁六年(815)4月22日,赴唐僧中有一名僧都永忠,在琵琶湖畔的梵释寺向嵯峨天皇敬献了自己煮的茶。”《凌云集》中记载嵯峨天皇有关饮茶的诗:“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可见茶在日本已逐渐成为欣赏的对象。 据日本史书记载,圣武天皇天平元年(729)曾有过茶仪式。延历二十四年(805)茶树移植日本。传说茶树种是当时在中国天台山学习佛教的传教大师最澄从唐朝带回日本,将其种植在比壑山下的滋贺县坂本,饮茶之风在日本风靡一时。但宽平六年(894),日本停止派遣唐使,从中国进口茶叶也因此中断,日本自己尚无种植茶树的经验。 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日本同宋朝交往,茶的栽培法和引用法因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仁安三年(1168),容西禅师到宋朝留学,习得有关茶树、茶具、点茶方法等知识。回国后他把茶籽送给京都的明惠上人,很快种出了优质茶,并推广到日本各地。 中国宋代流行一时的“斗茶游戏”(品评茶叶质地,产地的一种游戏),在镰仓幕府末期也传入日本,至室町时代前期,“斗茶游戏”一直流行于日本朝廷和幕府等上层社会之间,后来逐步改革成日本式的茶道。到室町中期,茶道被定为上层武士阶级的一种沏茶、品茶的庄重仪式。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1422-1502)幼年出家于奈良名寺,后被开除。大约二十岁时又入柴野大德寺。可他生来爱睡觉,后知饮茶有提神之小,便采坶尾之茶饮之,果见成效。珠光从而研究茶道,被日本人誉为茶道师祖。他门下聚集了很多弟子,专门从事茶道艺术的研究。珠光弟子武野昭鸥在茶道研究上颇有成就,武野弟子千利休(1521-1591)完成了茶道的改革。千利休还规定了茶道的理论、茶人的资格、茶花以及茶道用简单食品(多是素菜)、甜点心等,形成了茶道的主流。千利休还努力使茶道平民化,使茶道成为人们休息和联络感情的手段。千利休一面普及茶道,一面创立茶师制度,采取师徒秘传的办法。但这种秘传又反过来限制了茶道的传播。师徒秘传,到江户中期进一步具体化,成了今天的家元制度。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开始欧化,旧事物受到排斥。不言而喻,茶道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也很重视文化教育,日本特有的茶道得到了长进和普及。不仅贵族小姐喜欢茶道,一般家庭妇女也设法请家庭教师或去私塾学茶道,而且大学里的家政系也开设茶道课。出嫁前的姑娘都把茶道作为必修课,为的是培养优雅、文静的举止、宽广的胸怀。 现在的茶道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不少欧洲国家派人到日本学习茶道。据说基督教徒作弥撒时引进了类似茶道的仪式。 茶道有各种派别,其中最大的是千利休嫡传的“三千家”。千利休故去后,本应由他的儿子少庵继承,但不久少庵隐退,而由利休的孙子千宗旦接任,并且重整了千家这一流派。 千宗旦有三子,分别继承祖业。宗左继承了宗旦的不审庵;宗室在不审庵的内侧建立了今日庵。人们依他们茶室的所在位置,把在外面的不审庵称作“表千家”,内侧的今日庵称作“里千家”。另外一子宗守一度离开茶道,但后来在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又开始从事茶道,而被称为“武者小路千家”。 除了“三千家”外,茶道尚有很多流派,如“菽内派”,他是同利休同出武野绍门下,是由菽内绍智创立的。此外还有“有乐派”、“宗和派”、“三齐派”、“远州派”、“久田派”、“江户千家派”等,可谓派别众多,纵横交错。 根据日本“家元制度”,“三千家”均由长子继承父业,袭用父上姓名。次子以下都无承袭权。例如现在的“里千家”家元也叫千宗室,是第十四代。他的弟弟已改姓纳屋。为了表示与上代有所区别,采用不同的斋名,“里千家”十四代叫“淡淡斋”,十五代叫“鹏六斋”。“里千家”千宗室曾几次率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并在华表演茶道艺术。 纹章 纹章是个日文汉字名词,它类似中国的徽章,而又不同,比徽章用途更广。纹章是国家、城市、团体、家族、公司、学校等的标志。纹章又是艺术和美学的一部分,它不仅有鉴赏价值,而且有使用价值,难怪日本有一门纹章学。纹章是极为简单但非常明了又易于识别的几何图案。 日本的纹章是随家纹诞生、发展的。所谓家纹,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从各种资料都可看出,家纹的历史就是纹章的历史。家纹在日本始于平安时代中期,它问世的具体年代,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保元、平治年间(1156-1159);一说是在源赖朝(1182-1204)初年。不论哪种说法,文章都是先在公卿贵族生活中问世。当时诗歌音乐等艺术流行,公卿贵族经常外出参加社交活动,多乘牛车前往,很多人的车又都是黑漆涂面,难于辨认彼我之辇,有人便在车的某个部位镶嵌上金丝图案,它就是家纹的起源。 随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家纹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家族在织布时索性将家纹织于衣料上,这种家纹也称地纹。穿在身上不仅有了家族的标志,而且给服装增加美的色彩。这种做法流传至今。 家纹刚刚问世之际,图案多采用较为吉祥的植物形态,如果那种植物本身是草药,能除妖避邪,又表示家景繁荣昌盛,便是人们喜欢的家纹图案的植物。比如,天皇家族的家纹是十六瓣多重菊花。传说菊花可驱除邪恶,又庄重大方,被皇室所看中,定为家纹图案。一旦定为家纹,则世世代代沿用。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有资格任摄政职务的五门,人称五摄家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他们注重门第名阀,在宫中炫耀自己的权势,选择典雅秀丽的纹章,展现在正式场合或公众面前,客观上促进了纹章这一美学的发展。 镰仓幕府成立后,政权由公卿贵族转向武士阶级。家纹是时代的产物,总是反映当时的政治。较之公卿贵族,武士的家纹欠优雅而重实用。因为内乱及战争,需要很快识别敌我,不只战旗、武器、马印、车蓬幕布有家纹,就连平日的衣服、用具上都有家纹。当时群雄割据,一军上下不熟识家纹就不能克敌制胜,由于时代的要求,初次出版发行了与家纹有关的书籍《见闻诸家纹》。 到德川家康执政时,天下太平,战争时使用的家纹变得无用武之地。后来武士定了身份等级,因而在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上也有不同规定,在出勤换班、登城相会时,都需要了解家纹,为此发行了载有各大名家纹的《御纹尽》一书。由于较长一段和平生活,统治者生活变得奢侈,家纹出现装饰化并多样化,如伊达纹、加贺纹、鹿子纹、比翼纹、草体纹等。由于货币的流通,商业的发展,有钱的庶民百姓也喜欢异体异样的纹章。 江户时代家纹最为盛行,就其题材而言,不仅植物,还有代表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海波浪、风花雪月。也有人类制造的船舶、车马辕轮、武器、弓箭。生活中的数字:一、二、三、万字、十字等也进入了纹章的题材。 日本人虽颁布过带刀禁止令,但从未公布过家纹禁止令。所以当时不仅上层人物有家纹,就是一般商人、职工、农民都有家纹。 关于家纹尚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如比翼纹,是两位恋人家纹的重叠,表示比翼双飞,祝贺永结良缘。在耐用物品上设法标上家纹成为当时的一大时髦。特别是在出嫁姑娘的嫁妆上标有家纹,如梳妆台、化妆品之类。 家纹对人的行为可起约束的作用。身穿有家纹的衣服,使用有家纹的物品,不必通报姓名,他人便知何家之人。所以家族首领队所属臣民进行教育,出门后要注意维护家族的利益。如行为不端,则败坏整个家族的名誉。 繁花似锦的家纹,给江户元禄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从而也说明元禄时代家纹盛行。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西方文明,从而西服代替了和服,过去家纹在服装上用得最多,由于西服代替了和服,家纹的使用率一时下降了。 近现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为更多推销自己的商品,让顾客认识自己的商标,家纹又开始广泛使用。当今日本所使用的纹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据日本人统计,纹章总共有12000多种。 日本的奖励制度 日本有一整套的奖励制度,日文叫“荣典制度”。共有五种即位阶、勋章、褒章、从军纪章、纪念章。最享盛名的是勋章和褒章。 在日本的奖励制度中,也有受到中国的影响。位阶制就是学习唐朝。日本曾制定过日本冠位十二阶,后经过多次演变,1927年公布了位阶令。 日本是君主立宪的国家,认为君主是荣誉的源泉,所以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天皇授予爵位(公、侯、伯、子、男五位)和勋章及其它荣誉奖。” 正因为如此,有些重要奖由天皇亲自授予并署名,或请天皇亲临授奖仪式。 勋章 勋章是日本荣誉制度中的最高奖。勋章的经历可帮助我们了解日本荣誉制度的发展过程。 勋章可追溯到罗马时代。现在的勋章是中世纪十字军时代的。当时主要是为骑士团授勋。日本学习西欧,于1867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五次万国博览会上曾给一位法国高官赠呈一枚萨摩琉球国勋章。当时日本还没有授勋制度。 1875年,日本初次制定勋章制度,开始只设奖牌和从军牌等。那时奖牌有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至白色桐叶章八个等级。1876年,勋章代替奖牌,从军纪章代替从军牌,并增设了大勋位菊花章。1877年,又增设了勋位菊花大绶章。1888年决定了一种最高勋章,就是颈饰大勋位菊花大绶章。同年为妇女功劳者设宝冠章(五等,后增至八个等级),不久又为官员、军人增设了瑞宝章(八等),以后又进一步设比勋一等旭日大绶章高一级的旭日桐花大绶章。所有旭日勋章,都有日本国旗标记。 传说神武天皇东征时,一只金色的鸢落于天皇弓端之上,从而迷惑了敌人的眼睛。因为有这一段故事,于1890年为武功出类拔萃者追加金鸟勋章,设功一等至功七等,各等均有一定终身年金,1941年改为临时资金奖。到1947年废除。 1919年规定,妇女功劳者除获得宝贵章外,也有权获得瑞宝章。1937年日本制定文化勋章制度。从1964年起,日本决定每年春秋两季对立功生存者发叙勋。除文化勋章外,日本的所有勋章都和地位称号相连,即不仅有名而且有利。 褒章制度 据1881年12月制定的褒章条例,褒章奖是奖励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如置自身安危于度外,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生命而搭救他人者,国家授予其红绶褒章;对品德出众者,授予绿绶褒章;对为社会福利、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者,授予蓝绶褒章。1918年,日本==追加了把私有财产奉献给公共事业者,授予青绶褒章。据1955年7号==令,对精通业务者授予黄绶褒章,对在学校、艺术领域有发明创作者授予紫绶褒章。日本褒章制度实行以来,很少发售红绶、绿绶褒章。 恩赐奖 恩赐奖是天皇绶给国民的金钱或贵重物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中恩赐奖较多。战前,因为皇室拥有园林、==、国会、都不干涉皇室经费,所以恩赐奖也发的多。恩赐奖的内容多系军刀、银制钟表、特制香烟等。也有恩赐金钱的,不过多是奖励学术、社会团体或资助蒙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得到恩赐资金的单位,大多用于公共事业。 日本战败后,皇室财产划归国有,皇室经费纳入国家预算,要通过国会审议,因而恩赐奖也大大减少。现行的恩赐奖只有日本学士院和艺术院奖,两院均是每年一次,给优秀学者、艺术家以奖励。对其中成绩卓越者,由天皇发给恩赐奖。五六十年代都是恩赐一个钱包,从1970年起,恩赐有皇室菊花纹章的银制花瓶。对体育优胜者奖给天皇杯或皇后杯。战后改为体育优胜杯。近年来,日本的禁烟、嫌烟运动方兴未艾,天皇担心恩赐香烟会引起某些人的不快,因此废弃了恩赐皇室特制香烟的做法。 文化勋章 文化勋章主要是表彰为日本文化的提高、发展、创新而有突出功绩的人。它是依据1937年发布的文化勋章令而执行的。近年来,对科学、文艺、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领域造诣深并取得优异成绩者授予文化勋章,在每年11月3日文化节那天举行授奖仪式。文化节是为了纪念日本公布“放弃战争宣言”,意和平的理念为基础,决心把精力放在发展、提高文化事业上。 文化勋章不象上述所谈到的勋章和褒章有若干个等级。文化勋章只有一种,文化勋章的式样巧妙的使用了柑桔和月牙玉。在柑桔的五个花瓣中央,有红底构成“巴”型图案的三块月牙玉呈白色。钮则由桔叶和桔的果实组成。柑桔表示文化的永久性,月牙玉表示仁德。 文化勋章有淡紫色绶带,为获奖者佩戴在胸部。 勋章的权限、制作、披挂 发授勋章的权限在内阁,先由内阁提议,后交总理府赏勋局制定计划,由大藏省造币局制造。制造的方法多用日本传统的七宝烧工艺(类似中国的景泰蓝),为保证质量,不用机器而由手工操作。大部分勋章为银质,菊花劲饰章为金制,宝冠章则使用珍珠。制作完毕的勋章显得华丽而精美。瑞宝章、旭日章、文化勋章的背面都有“勋功旗章”四个字,以示功绩卓著。 授勋章仪式很隆重,勋一等以上由天皇署名,内阁大臣的名字签在天皇名下。天皇不署名者,则由内阁总理大臣或主管大臣署名。 关于勋章的披挂,各国大致相同。 一等勋章的大绶带披挂于肩,下边垂吊有章。如无绶带则将勋章别在胸前。 二等大型勋章别在胸前,中型勋章则别在喉下胸位。 三等勋章多为中型,别在喉下胸位。 四等以下勋章,如有小绶带则挂在左胸。 总而言之,无论勋章还是奖励,都是非常光荣的,能够获得者自然甚为高兴。   三大件 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有三大件这类说法。日本古代关于三大件的由来充满诗情画意,有着不少传奇性故事。日本最初的三大件是指三种神器八咫镜、八尺琼曲玉、草体剑。这镜、玉、剑,大约在七世纪被定位天皇的象征,从此便享有盛名。每当新天皇即位,立即接受这三件宝物,作为天皇护身之物,始终置于天皇身边。 据说天皇的这种做法,是接受了中国皇帝传国玺的影响。中国古代,玺和玉是皇帝权利的象征。日本天皇效仿中国的皇帝,视镜、剑、玉三件宝物为神圣之物,供奉于宫中,因而称其为“三种神器”,而后又赋予宗教、政治、权威的色彩。天皇死后也将三种神器作为殉葬品埋入坟墓,欲使灵魂也能国天皇生前的享乐生活。正因为有这段历史,所以后人才能在出土文物中发现它。三种神器都有不寻常的经历。 八咫镜:八咫有大或美的意思。八咫镜起源于中国的水镜,又称“鉴”。就是在一个金属盆中放上水,用以照面。后来逐渐发展成铜镜,背面绘刻有松竹梅、龟鹤等吉祥图案。在弥生时代,镜子从中国传入日本。当时日本人视镜子为神圣物品,挂于胸前作为避邪用具。之后镜子种类增多,其中的八咫镜作为天照大神的御灵,祭在日本神社之祖伊势神宫内。镜子在日本民俗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日本人认为镜子照物照人本身就说明它具有神秘性和魔力,所以有关镜子的信仰和传说很多。说它可引来吉祥,映照出人心,可暴露恶魔的本质,预见生死吉凶。由此,日本至今有人认为镜子被破碎是不祥之兆,不能跨越镜子,非吉庆场合要把镜子遮盖起来等等。 八尺琼曲玉:也写作“八坂琼勾玉”。八尺有两种解释,一是“大”的意思,二是指串起曲玉的绳较长。八尺琼曲玉是日本独创的祭器和装饰品,形如英文字母C,上方挖一小洞,便于用绳子串起来。八尺琼曲玉在绳文、弥生时代出现,古坟时代最为盛行。最初并非玉石做成,当时以动物、野猪的牙齿作材料,后来使用金、石、玉,其中硬质玉如玛瑙、水晶最为理想。可将一两个名贵材料制作的曲玉为主体,配以圆形、管状曲玉串接起来,可作项链或服装、衣领等的装饰品。在日文中“玉”与灵魂的“灵”发音一样,因此视八尺琼曲玉为珍贵物品,并列入三种神器之一。 草体剑:素戋鸣尊。须佐之男命治服了八岐大蛇,并从大蛇尾巴上获得的宝剑。传说只要有八岐大蛇,其上空必有云彩飘浮,因此最初称宝剑为“天丛云剑”。据《日本书记》记载,素戋鸣尊.须佐之男命将剑奉献天神,天孙降临之际传给天皇。以后,崇神天皇制作了仿造品,将真品与八咫镜一起转移至笠缝邑。垂仁天皇又移至伊势神宫。景行天皇时代,日本武尊.倭建命东征时,路过伊势,倭姬命将天丛云剑授予他。在骏河遇贼徒火攻。日本武尊.倭建命使用此剑斩断草体而解围,从此又称该剑为草体剑。归途中,日本武尊.倭建命在尾张把剑寄放在宫箦媛后,与世长辞。后人将剑祭在名古屋市热田神宫。剑为日本刀的一种,由于日本刀的特殊冶炼、制造工艺,使其具有锋利、不折、不弯等特点,从而闻名遐迩,被称为宝刀。草体剑因为那段传奇式的经历而被列入三种神器之一。 日本人的住宅 日本民族喜欢木构住宅,因为它适合日本的风土。但在现代化住宅建设中,木构住宅越来越少。日本住宅房间较小。住宅大小用蹋蹋米的叠数来表示,一叠约两平方米,日本的住宅有的一间只有四个半蹋蹋米,即八平米左右。在欧洲,如果没有十五六平方米,就不算一间房子。日本每人平均住宅面积也比较少,据1980年的调查,每人仅有17平方米左右,因而欧洲人常说:“日本人是住在兔子窝里拼命的劳动。” 古代,日本人利用自然洞穴作为住宅。到石器时代,开始居住自己动手挖制的竖穴,深度为三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的竖穴,在四个角上竖起柱子,用树枝、野草搭起顶棚,这就是日本人建的最初的住宅。当人们迎来农耕后,生活产生贫富之差,有钱人不再住竖穴而是在地面上立起柱子,盖上屋顶,在屋子里铺上略高一点的地板,当时称它为高床住宅。这种建筑物的优点是防湿、防暑,便于储藏谷物成为日本后来住宅的基础。 到奈良时代,与大陆各国交往日渐频繁。在交往过程中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兴建寺院,为此请来了木匠和烧瓦工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日本住宅的发展。在高床住宅的基础上,贵族开始建造举办佛教法令的大型场所,平时用屏风等物隔开,可做各种用场。 平安时代,贵族对住宅的要求更高了,着手建造宫殿式住宅。即以宫殿为中心,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建造对称的房屋,分给家属们居住,同时也为侍从和雇佣人员建造住处。那时日本的住宅有了等级,贵族住宅的屋顶,铺名贵荟树皮,一般老百姓铺木板,贫贱者铺草。 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兴起。他们为防御外来侵略者,筑高墙,挖壕沟,出现武士风度的宅院。有钱有势的武士,就在宅院内建造谷物仓库、武器仓库、加工作坊等。宅院内设施增加了,需要更多的管家、侍从,所以在宅院中也建造了下人的住宅。这一时期,采光技术有了提高,出现拉窗和木板遮雨窗。 室町时代,设幕府于京都,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准的提高,对住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武士住宅的基础上,主人的居室和客厅内开始铺放蹋蹋米,住宅内设书院、置板栅。这种建筑被称为书院建筑。现存有京都二条城的丸殿社、西本愿寺的飞云阁等。上层阶级的住宅有很大改进,然而一般庶民百姓的住宅却没见多大改观。 待到江户时代,由于商业的发达,一般市民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表现在住宅上是吸收书院式和茶室式住宅的优点,创造出典雅的住宅,博得武士、豪商阶层的欢心。如京都的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二层楼建筑。一楼作店铺,二楼当住宅。 到明治时期,由于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本开始出现石造西洋住宅。室内装饰品也逐渐增加了西洋成分。居室和客厅分开,就在这一时期。 大正时代,住宅内扩大,而且在大门旁单劈客厅并另设茶室、浴室、厨房、厕所。住宅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生活环境。 和式住宅的特点:进屋拖鞋。不论洋式还是和式住宅都是拖鞋子进入室内,进屋前换拖鞋或赤脚;不可少的“床之间”。这里的“床之间”并非放床的房间,而是地板铺的高的一个房间。最初称书院,目的是帮助人开阔视野。在那里悬挂描绘好的神佛姿容的书画由装饰用的书画、雕刻等工艺品替代。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它毕竟是祭祀用的圣地,人是不可随意登踏的。 和式住宅的顶梁柱极为重要,它支撑着整个建筑物,日文叫“大黑柱”。因为那根柱子在厨房边上,而厨房之神叫“大黑天”,所以那根柱子便叫“大黑柱”。 从古代,日本人就把顶梁柱看成住宅的象征,甚至崇敬为神。日本神社之祖是伊势神宫,在那里有一根有名的柱子为“心之御柱”,放置在神宫本殿地板下,被尊为天照大神灵魂的象征。 独具风格的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一样,都是举世无双的古装戏剧。 奇胲的问世 有关歌舞伎的最早记录见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603年。当时的演员为出云大社巫女、阿国女艺人以及茶室、澡堂的沦落女子,他们先是演出小型讽刺意味的歌舞,女扮男装,卖弄风情,容色卑微,颇受以商人为多数的庶民百姓的支持和称赞,并波及全日本。他们在祭祀场合出现,表演男女缠绵的私情,此举被认为预示人丁兴旺,百业繁盛。因此,当时称歌舞伎为歌舞妓。歌舞妓取音于日文“倾”的汉字发音,意味使人喜欢到为之倾倒的程度。 幕府认为有伤风化,并且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教义相抵触,1629年下令禁止女子演出歌舞伎,内容奇特,且带调情性,幕府又认为举止过分,担心这批人伤风败俗,于1651-52年禁止演出。 然而由于群众喜欢,要求恢复的呼声强烈。在1653年允许男扮女装的歌舞伎重新登台演出。但颁布了很多清规戒律,如演员必须地剃头前发,不以歌舞为主而演史实、传说等等。不言而喻,是为防止弊端的出现。 顺利成长 经过几次禁令,促使歌舞伎向真正戏剧的方向发展。歌舞伎以台词和动作为主,有了充实的内容,休整出剧场,挂上拉幕,完善、密切演员与观众关系的“花道”,经过一个世纪,迎来了歌舞伎飞跃发展的时期。当时正值元禄时代,所以又称“元禄歌舞伎”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戏曲专家富永平兵卫、近松门左卫门,确立了德川时代独特的“义理人情的悲剧”。演员的角色有了进一步分工,剧情变的曲折、风趣。出现了著名演员坂田藤十郎、市川团十郎、中村七三郎等,可谓人才辈出。在表演武打、叙事、旦角艺术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歌舞伎完善了其基本演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 起伏中发展 元禄歌舞伎的兴旺阶段过后,歌舞伎在四五十年内一蹶不振,与此同时,另一个群众性戏剧人形净琉璃,迅速发展起来,引走了歌舞伎的观众。使歌舞伎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歌舞伎只得步着人形净琉璃的后尘,借用其优秀剧目演出,一时歌舞伎面临名存实亡的惨状。不过人形净琉璃热了一阵,于1750年前后急剧衰败。歌舞伎又一次崛起,并带来三味线音乐的繁荣,从而迎来歌舞伎的第二个集火成阶段。 后来,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施锁国政策,使日本政治腐败,经济日渐衰微,人心惶恐不安。在此情况下,一般性戏剧不受欢迎,观众希望刺激性强、变化大的剧目。如残杀、色情、恶棍、强盗等,一时占领了歌舞伎的舞台。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歌舞伎也不例外,出现了用歌舞伎形式反映新时代的戏剧。不管形式和内容发生什么变化,日本人认为歌舞伎是日本难得的古典戏剧之一,因此,希望保存、继承、发展下去。 日本的祭祀 神社是日本特有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的所在地。若想了解神社中的奇风异俗,有必要先知道一下什么是神社,因为神社本身也有其奇特之处。 神社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悠久,由农村部落的集体祭祀发展而来。凡有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神社。神社附近的居民都是神的子孙,日文叫“氏子”。神的子孙有义务保护神社,参加神社主办的祭祀活动。 日本的固有总教是神道,他们信奉的神就祭在神社本殿之中。神社的最大特点是有“鸟居”的形状代表神社。顾名思义,“鸟居”就是鸟栖息的地方。这里的鸟指长鸣鸟,也就是鸡。 传说神道的始祖是天照大神,它从天之岩户出来时,高天原仍被夜幕所笼罩。待到太阳再次出现时,高天原中的鸡齐鸣。由此鸡被工人是报告黎明之鸟。鸡鸣会唤醒沉睡的人们,宣告黑夜即将过去,为神起先导的作用,为此将“鸟居”设在神社的入口处。 现在,日本约有神社八万个,其中所供之神多种多样,一般与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有关,大致分三类:(1)生长发展的源泉,如高皇产灵神。(2)山川、湖海、岩石、树木等自然物质,如火雷神。(3)祖先和功臣,如北野神社所祭智慧之神藤原道真。就神社的名字而言,数量最多的是:伊势、熊野、稻荷等。 时至如今,把神社作为文物古迹供人参观游览当然不足为奇,然而,科学、教育相当发达的日本,仍视神社为信仰之地,甚至有时允许在神社举办奇特的祭祀,不能不使人费解。日本人也可能习以为常,在外人看来则属奇风异俗。 香烟疗法 走进神社,随时可见香火不断,香烟缭绕。在香炉旁,总是有不少人用手捕捉香烟捂向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若问为什么,回答是:“香烟疗法,烟到之处,可以驱除病患。” 拍手参拜 参拜神社的日本人,在走向祭神的殿堂前,先去洗手、漱口、以洁净之身躯去参拜崇敬之神。多是两拜两拍又一拜之礼,既鞠两次躬,拍两次手,在鞠一次躬,之后祈祷或表示感谢,最后奉献香典钱。 参拜时拍手的动作在中国少见,据说,拍手出自日本古代的一种生活习惯。《三国志》中记载有日本人见到伟人拍手跪拜的习俗。类似现代人相会时握手。参拜时拍手起“振魂”的作用。用拍手声音把神招来,再次拍手一起振动神和人之魂,以表示祝福,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不同神社,不同的祭祀,拍手的次数也不仅相同。譬如,出云大社是四次拍手,祝贺孩子七、五、三岁时,两拜两拍祈祷,或两拍一拜结束。 抽签算命 在神社内一般都设有算命箱,投进一定数量的硬币,便会出来一枚折叠非常整齐的纸条。将其打开,上面先是关于抽签人的总命运大吉、中吉、小吉、大凶、凶等,接下去便是用简洁文字概述命运如何。紧接着是分项说明能否升官发财,身体状况,要否请医生,今后言行注意些什么等。 买木牌祈望如愿以偿 神社内出售一种长方五角木版供相信者购买,背面书写要求祈望的内容,挂在神社辟出的一角,既奉献给神。日本人称那枚木牌为“绘马”。 “绘马”如文字所示,就是绘画之马。关于“绘马”的来历,说来话长,远在平安时代就有。那时日本曾用汉文撰写过一本文集《本朝文粹》,书中写有大江匡房向北野天神奉献“斗方绘马三尺”。 古代,日本有向崇拜之神献活马的习惯,其马被称为神马。后来逐渐演变为木马。又从木马变为“绘马”。之后又依要祈望如愿以偿的内容出现各种动物和风景的木牌。 奉献“绘马”,本来应由奉献者亲自绘制,书写祈望的事由。现在,神社为方便游客、顾主,根据干支准备好反映当年特点的“小绘马”,祈求人在其背面只写事由本人名字即可。==日本的文化与习俗== 日本的新年 “正月”在日语中是新年的意思,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日本过新年的风俗习惯全国都差不多一样。例如,元旦的早晨要喝“屠苏酒”,吃专门为新年而作的菜:青鱼子、黑豆、用酱油和糖煮的小干鱼等,寓意子孙繁盛,身体健康。早餐还要吃“杂煮”(年糕汤)。新年期间各户门前摆挂上松枝和竹枝,叫“门松”,有吉祥之意。新年头三天叫“三贺日”,人们彼此拜年。除夕夜人们有守岁的习惯,尤其在午夜时去神社聆听除夕钟声,这时的神社人山人海,常达数万人之众。初一去参拜神社叫“初诣”,是庆祝新年必有的节目。进入12月人们要互寄贺年片、有奖明信片,邮局为此专辟邮道。据说大年初一翻阅纷沓而至的贺年片是日本人独有的一种新年喜悦。 日本的节日 除了新年之外,日本最重要的节日是八月中旬的盂兰盆节,这期间大多数日本人要归乡扫墓,交通运输的紧张状态颇似中国春节前后的情景。连接东京和各城市的主要高速公路经常堵车距离长达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在这段期间里,各地举行许多活动,如跳盂兰盆舞,放烟火等。 三月三日是女孩节(桃花节),有女孩的家庭要设置一个架子,一层层地供奉上象征古代帝王贵族的玩偶人,祝愿女孩顺利成长与吉祥。 五月五日是儿童节(男孩节),凡有男孩的家庭都在室外用竹竿挂起鲤鱼帜,家里有几个男孩就挂几个鲤鱼帜。 七月七日是乞巧节,据传说古代一对相爱的男女被天河分开,只有这一天才能相聚。七夕时,人们在彩纸带上写些祈求的话,挂在竹枝上,祈望自己的愿望能实现。 十一月十五日是“七五三节”,即女孩三岁或七岁,男孩五岁时,这一天由家人带到神社或寺院祈求在神的保护下健康成长。除以上这些全国性的节日外,日本各地还有无数的地方性节日,有些较大的节日常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前往观赏。 邻里相处 日本的居民区里有类似中国居民委员会的组织,负责收取水电费,组织居民搞环境卫生,宣传交通安全等等。日本人很少有随便串门的习惯,但每日见面一定要打招呼问好,早上,白天,晚上各有说法,说一句有关天气冷暖的话也是很得体的寒暄,切忌询问别人上哪儿去,吃的什么饭之类的问题。如果不是对方主动谈起,一般不能打听别人家里的私事,否则是很缺乏教养的表现。新搬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是带些毛巾,香皂之类的小礼物逐家拜访邻居,一般说:“我是刚搬来的,住在××号,今后请多关照。”这样就算认识了。搬走之前也要挨门打招呼告别,一般说:“长时间以来得到您的关照,谢谢了。以后有机会请到我家去玩儿。” 日语的假名 在汉字传人日本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的。大约在中国的秦汉时代,汉字开始传人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用汉字作为记录日本语言的符号,这当然极不方便。后来日本人根据汉字的创意,摘取偏旁部首创造了日语的字母假名。假名是借来的名字之意。假名作为书写日语的字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是草体,由汉字的草书简化而来。片假名是楷体,取自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现在除外来语必须用片假名书写外,报纸、书信、书籍都用平假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 本 の 空 手 道空手道也是风靡日本的传统武术。与柔道、合气道的目的不同,空手道从头到尾都是手脚并用,格斗是为了伤害对方,它是攻击性的武术。这种拳术。以平行立、猫足立等技巧,使用正拳、平拳、 里拳等拳法以及脚踢3种基本招数为核心,利用身体各有效部位快速躲闪以制服对手。??空手道又称唐手道,17世纪就在冲绳岛大行其道,它源于庶民百姓。冲绳历来禁止平民携带武器。为了自卫,冲绳人热衷学习 “唐手拳”。当时,武士阶级可以带武器。要反抗武装者的自卫,只有以徒手空脚劈向对方,这就成了空手道的特色。在冲绳,拳家辈出,空手道获得空前发展。1905年,《空手组手编》出版。1908年,空手道校正式列入体育项目,空手道高手还到中国学习拳法,为空手道注入新风。1922年,被誉为松涛流始祖的拳术名家船越茂珍, 从冲绳到东京,在各大学讲授空手道,从此,空手道在日本逐渐普及。??空手道是“刚”的武术,杀伤力强,格斗一开始就是紧张的对峙。这种拳术声势逼人,动作快捷,出手凶狠,又是专攻对手要害部位。而作为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空手道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自卫御敌,而不是拼命顾杀。因此,在比赛时规定只能“点到为止”,进攻者必须在碰到对手之前的瞬间刹住手,不可真的猛击对手,否则就是犯规。犯规两次或严重犯规者,就被取消比赛资格。即使这样,比赛中也会有人受伤。所以比赛规则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空手道现在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很多国家建有空手道训练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日本的了俩大帝王推古天皇(554—628年),日本女天皇(592—628年在位)  推古女天皇,是日本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生前就正式称为“天皇”者。她在位期间,任用圣德太子,进行了日本史上第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将日本带入了汹涌澎湃的改革世纪——七世纪。  推古女天皇,原名为额田部皇女,谥为丰御食炊屋姬。她是第29代钦明天皇(539—571年在位)之女,后来嫁给了同父异母兄、第30代敏达天皇,以皇后的身份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关于额田部皇女的早期生活记载不多,但从敏达天皇到崇峻天皇时代日本政局的变化一直在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发展。她是朝中实权人物苏我马子的外甥女,早期彼此关系十分密切。587年,第31代用明天皇驾崩,朝中局势混乱,额田部皇女与苏我马子积极配合,支持苏我马子将宿敌物部氏灭族,并杀掉物部氏企图拥立的穴穗部皇子,拥立了崇峻天皇。不久,崇峻天皇因显露出对苏我马子的严重不满,苏我马子先下手为强,将其谋杀。于是,额田部皇女成为无可代替的人选,被苏我马子推上天皇宝座,成为推古女天皇,她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女天皇。  推古即位之时,国内局势混乱不堪,固有的部民制(奴隶制)弊病丛生,地方豪强不断兼并土地人口,以实力对抗中央,势族大姓争权夺利,其骄横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在日本的西面,重归一统的中国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催化而产生变革也是必然趋势。推古女皇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她本人的才能卓著,或雷厉风行,而在于她用好了圣德太子这个人物。她即位之后第二年,便册立侄子厩户为太子,是为圣德太子,并将朝政大权交给圣德太子处理。  圣德太子据说刚出生就会说话,可以同时听十个人说话而将内容记得很清楚。他与推古女皇之间,是古代君臣相得的典范,正像历史上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样,他实行的改革,究竟哪些内容出自本人的主意,哪些来自女皇的意见,已很难分得清楚。  冠位12阶,是指天皇按照贵族的才德和功绩,将分等级的“冠位”颁赐给他们。冠位分德、仁、礼、信、义、智六等,每等又分大小二阶。冠位可以晋升,但不能世袭。此举遏制了贵族的特权,既有利于提拔人才,又提高了天皇的权威。  更能体现圣德太子思想的是“宪法十七条”,“宪法十七条”实际不是“法”,而是一种给官僚贵族的政治规范,其中体现了儒、佛、法诸家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强调天皇的绝对权威,“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召民,以王为主。”其次是对官吏的要求,如忠君尽职、“以和为贵,以礼为本”、“明辨诉讼”、“见恶必匡”等。还有关于民生的内容,如“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等。  推古朝改革中对历史影响更深远的是对佛教的推广。在推古时代之前,是否崇佛的争论已在日本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由此还激化了苏我氏和物部氏的争斗。由推古朝始,崇佛成为基本国策,圣德太子带头提倡,亲自注释佛经,广建佛寺。从此,佛教深深植根于日本的土壤,成为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的兴旺有利于日本同亚洲大陆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由皇室亲自倡佛,则有助于提高皇室权威,收回了原来由苏我氏所垄断的佛教教权。  推古朝最大的亮点是一批又一批的遣隋使、遣唐使。日本同大陆的交往并非始于这个时代,但607年以小野妹子为使节的访问仍然被视为中日关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正是因为推古朝的改革,使日本积累了接受更先进文明的内部条件,此后与中国的交流才真正有效地改变了日本的历史。推古朝的“遣隋使”共有四次,揭开了此后近300年中日频繁交往的序幕。外国留学生成为后来“大化改新”及其它一系列改革的主力。  在圣德太子的大力倡导下,更重要的是亚洲大陆文化的大量输入,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从推古朝到大化改新之间的时期,史称“飞鸟文化时代”,佛教文化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推古天皇是第一个正式采用“天皇”称号的日本君主(在她之前,日本的君主称为“大王”),也是日本天皇中走上神坛的第一人,日本天皇的被神化便由此始。这与圣德太子改革中强化皇权、神化天皇的因素有关,而推古女皇本人也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  从日本历史来看,六世纪是大改革时代,包含了多次改革高潮,正是在这个世纪,日本完成了由落后的部民制国家向中世纪封建国家的质变。推古朝改革不如稍后的“大化改新”有名,也没有触及部民制的经济基础,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推古朝改革主要作用在于文化精神信念方面,其影响也比制度上的改革更为持久。这是推古天皇在本榜中排名高于孝德天皇、天武天皇的原因。  圣德太子可能比推古天皇更有名气,更受后世敬仰,但毕竟是推古天皇给了他发挥的舞台,  推古天皇比较好地协调了包括苏我氏在内的各派政治势力,也给了圣德太子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去改革。文字明治天皇(1852—1913年),日本天皇(1867—1913年在位)  日本明治维新,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偏僻岛国,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一大世界强权。这一切,都和“明治”这个年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明治维新是从倒幕运动开始的。倒幕运动,打倒了一个思想落后的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崇尚集权、神化统治者的政权,这样的变局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幸运的是,在这次政治大洗牌中,登上前台的是一群思想开明、眼界开阔的才俊,而他们拥戴的又是一个既有着传统君主的威严,又能领导一场进步改革的理想君主。  明治天皇,名睦仁,是日本神武天皇以来的第122代天皇。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有着众多的宫妃,睦仁的母亲,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这使得幼年的睦仁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但是,随着他的五个兄弟相继早夭,他成为孝明天皇的独子,而保守的孝明天皇又反对倒幕运动,少年的睦仁便成为倒幕派的希望所在。  在睦仁成长的过程中,日本正在酝酿着一场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环伺周围,德川幕府的闭关国策被打破,隔海相望的亚洲大陆,曾经的学习对象中国的人民正在遭受鸦片战争带来的苦难。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以吉田松阴为代表,他的“松下村塾”培养了一大批维新志士,西南各藩得风气之先,也成长起一批决心变革的志士。但统治了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害怕变革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竭力阻止进步思想的传播,1859年,包括吉田松阴在内的7名志士被处死。倒幕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遂成不可阻挡之势。  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年仅16岁的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早期的思想不甚明确,但他显然让倒幕派找到了依托。就在这一年,以“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为首的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里取得了合法征讨幕府的密诏。倒幕派不理会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的以退为进策略,在1868年初发动政变,排除了天皇周围的妥协派,宣布“王政复古”,剥夺德川庆喜的全部权力。一场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倒幕军由西乡隆盛率领,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德川幕府终于被推翻。倒幕派虽多数来自下级武士,但在倒幕运动中确立了他们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他们大部分都转化为维新派的主力。  明治天皇由于生长深宫之中,早期身体瘦弱,曾被战斗中的炮声吓昏。但他是一个天资聪颖、悟性很高的好苗子,在维新元老的改造下,很快就成了既符合日本传统,又符合维新精神的理想君主。  日本是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天皇的神化和崇拜就成了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明治天皇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他通过一次次的巡游和盛大的仪式来向国民传达这种思想。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生政权诞生的开始,明治天皇就率领公卿们到紫宸殿向天地之神立下五条誓言: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上下同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公平的讲,这五条誓言除了“万机决于公众”和“同心”之外,在明治45年的统治中,基本上做到了。  从这时起,一道道政令从皇宫中颁布出来,方方面面地改变了日本的面貌。首先是废藩置县,这大概是维新过程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项了,但最终完美地获得成功。250个地方藩主被剥夺了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之后,又被免除了职务,迁往首都居住,取而代之的是3府72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从此,日本结束了封建领主制的漫长岁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有力量去进行各项改革。  接着,土地买卖的禁令被废除。土地不再是领主的土地,而是国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地税。土地像商品一样可以转移主人,地主和佃农之间只有契约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破产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开地主,到别的地方出卖劳动力。这是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制度。  “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初期,利用地税改革得到的财政收入,由国家创办了一系列新式的“模范工厂”,同时鼓励私人创办企业,部分上层武士也转化成资本家。后期索性将许多官营的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日本最早的一批企业巨头,就是在明治时期成长起来,工业革命的热潮滚滚而来。“殖产兴业”是维新的经济柱石,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才更加稳固。  明治政府的另一个国策是“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刚刚上台,就派出了庞大的使节团到欧美考察,其中就包括倒幕运动的元勋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为日本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全新空气。在明治天皇本人的倡导下,取消了儒家和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建立了新式的教育体系。但日本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思想,以及对天皇个人的神化,都使它并没有真正地“脱亚入欧”。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终极目标。“富国”已通过“殖产兴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强兵”则在征兵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873年开始的征兵制,取代了由各大名提供兵力的旧制,也宣告了武士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终结。但武士道精神却向更广泛的国民传播,忠君服从、好勇斗恨、不畏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充斥了整个明治时代,与西方文明的传播并行不悖,这成了日本的一大特色。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内部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时,周边环境的变化给了它梦寐以求的向外扩张的机遇。  1894年,朝鲜全琫准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中国清政府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应邀出兵镇压,日本抓住这个良机,也向朝鲜出兵。在全琫准起义被镇压之后,中日两国的军队就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此即中日甲午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部分,海战进行得尤其惨烈,最后日本大获全胜,中国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通过《中日马关条约》,日本不但控制了朝鲜,还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巨额赔款和在中国的众多特权。这一战,是关系到维新成败的关键一战,日本以此昂首阔步地迈向了世界。  接下来,日本同东北亚另一个霸权——俄国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905年,日本再一次主动挑起了战争,陆战主要在中国东北,而日本海军同样表现更为出色,打败了俄国王牌水师波罗的海舰队,最后迫使俄国求和,日本确立了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还割占了库页岛南部。  1910年,日本在清除了朝鲜的反抗力量之后,以《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明治时期吞并的土地还有琉球群岛(现在的冲绳县)。在明治天皇去世后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积极准确的日本终于借此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武士道精神中的专制和侵略扩张的因素,至此也已不可遏制,成为主导日本统治阶层的精神核心,后来自然地过渡成为法西斯主义,给亚太地区人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噩梦,这种痛苦最后也回赠给了日本人民,这是明治维新运动的另一面。  假如当1868年在位的不是明治天皇,那么可以肯定倒幕运动和维新运动也会在“维新元老”们的领导下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明治天皇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少年,他是被动地跟上了维新这趟车,当然最后他成为了好舵手。  我们不妨将明治天皇与另一位因为学习西方文明而名垂千古的帝王——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做比较。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还没有遭到西方文明的威胁之时发起的,而且由他本人亲自发动并推动了改革,而俄国的崛起对世界造成的冲击至少与日本的崛起不相上下,这是彼得一世在本排行榜中高于明治天皇的原因。  但尽管如此,明治天皇仍应在本排行榜中居显著的位置。因为,明治天皇是倒幕运动的象征力量,是维新运动的总后台,全国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他本人也很出色的扮演了这一角色,使维新运动少了许多波折和不确定因素。日本的崛起在世界历史上意义非凡,它第一次证明了西方文明可以在东方落地生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可以在非白种人的民族中结出硕果。日本的崛起是整个东亚地区崛起的先声,日本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冲击和震动是任何一个欧美国家所难以比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式狂言の世家の珍贵视频及相关其乐融融野村万斋的狂言舞蹈野村萬斎—泰山府君祭野村萬斎—にほんごであそぼ あいうえうた天宇受賣之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法护刀过程第一步:準備相關用具必備的有:打粉棒,目釘拔,丁子油 (御刀油),棉布,奉書紙選配的有:刀枕,竹籤 (用免洗筷代替)下圖中,由左而右分別是 :木盒, 刀枕, 丁子油 , 奉書紙, 打粉棒, 目釘拔, 竹籤, 棉布。拔刀必須有端正的坐姿,同時心平氣和。提醒您刀劍無眼,毛毛躁躁的話會傷到刀,也會傷到自己。左手穩穩握住刀鞘,右手緊握刀柄,注意刀刃的部位要朝上,簡單的說,就是弧度朝上。先稍稍用力,讓刀鉏的部分露出,然後,一口氣,緩緩的將刀完全抽離刀鞘。如果中途猶豫或是停留,刀身可能會被刀鞘刮傷。拔除目釘目釘是用竹子、牛角或象牙等等材質做成,目的是固定刀,所以必須拔除。大多日本刀只有一個目釘,現在的武用刀為了安全,大多會有兩個目釘。正統的目釘,方向都是固定的,從有目貫的那一端用目釘拔用力一推,就可以退出目釘,但是我注意到現在的刀就不一定了。這種小細節都沒注意到,實在很可惜。所以拔除目釘的時候,仔細看,一端比較大,另一端比較小,從小的那一端推,就可以退出目釘。有些目釘非常緊,這時候就要利用輔助工具,像圖中那樣用敲的,退出目釘。拆卸刀柄--二之一這是保養過程當中最有趣的,但有許多人不知道正確的方法。拆卸刀柄時注意刀刃要朝前方,否則會發生危險。日本刀非常鋒利,稍有不慎,會造成嚴重傷害。首先,右手緊握刀柄,左手握拳,大約舉高到右手上方30公分的高度,對準持刀的右手的虎口處,用適度的力道捶下。拆卸刀柄--二之二捶下右手的虎口處,會聽到清脆的金屬聲,那是切羽以及刀鐔以及刀莖相互撞擊的悅耳聲,同時表示您成功了。刀莖 (中心) 會跳出刀柄,(真的这么神奇!!???)你只要用左手的兩根指頭捏住刀身,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將刀抽出來。打粉打粉的成分我並不清楚,不過曾經看過記載,包含了動物骨粉、極細的磨石粉等等。打粉的目的是為了清除刀身上的舊油。左手握住刀莖的部位,刀刃朝向前方,右手持打粉棒,輕輕的敲在刀身上,大約均勻的間隔三到五次即可。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舊油比較多,可以多打幾次粉,將粉平均撲在刀身表面,並停留一段時間,讓粉吸收油份。打粉的吸油能力很強抹除打粉有聽過打粉可以磨亮刀身的說法,但是我用過品質不佳的打粉,不慎將刀身刮傷,所以打粉的使用,除了小心之外,還必須注意品質。所以關於磨亮刀身的說法還必須請有經驗的前輩指導,在這裡還是建議大家輕輕的用奉書紙抹除打粉。抹除的時候請注意:必須單向的輕輕擦除,不可猛力的來回擦拭,否則刀身會嚴重刮花。通常打粉、抹除這個步驟需要進行二到三次才能將舊油徹底清除乾淨賞刀清除舊油的刀乾淨光亮,利用這個機會欣賞刀,同時檢查刀身是否有什麼損傷。日本柴田先生的著作當中,有提到必須使用來自後方的光源,才能清楚的看見刃文、地肌、沸等等,所以高舉刀身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光源被自己的身體擋住。上油先將丁子油倒些許在小塊的棉布上,然後均勻的塗拭刀身,塗抹完畢之後,將刀置放大約15到20分鐘,讓油乾,然後用大的棉布,以及奉書紙除去多餘的油。奉書紙本身非常不會吸油,使用奉書紙的目的,是取其不易留下小紙絮的特性,以免遺留在刀身,屆時小紙絮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造成刀身的鏽蝕。所以奉書紙大多用來抹除打粉,以及去除棉布留下的棉絮。再打粉 (原来古法要打两次粉啊......)這個步驟,我通常不做,但是有的人覺得上完油之後,刀身的光亮度會略差,這時可以再上打粉。打粉只需要稍稍打一到兩次,微微的量,然後再用奉書紙去除。粉若打太多,剛剛辛苦上的油會被抹除乾淨安裝刀柄依序將切羽、刀鐔裝上刀身,然後將刀莖插入刀柄,刀刃朝外的原則不變,右手緊握刀柄的底端,左手握拳,自右手的下方往上捶擊右手,大約二到三次,確認刀莖完全到底。(绿色安装哦.看来以后可以淘汰锤子了)檢測目釘穴,當刀莖上的目釘穴與刀柄上的目釘穴已經一致,表示刀莖已就定位,這時將目釘插入目釘穴,然後用目釘拔上的小槌將目釘槌入。收刀--二之一納刀時,跟抽刀的姿勢並無二致,也是刀刃朝上,同時注意要心平氣和,不可毛躁。以庵棟的刀為例,首先將切先輕輕放在鯉口 (刀鞘口),棟對準鯉口下方的凹槽收刀--二之二確認刀身穩定,沒有接觸刀鞘之後,同樣的,一口氣緩緩的將刀完全插入刀鞘,如果中途猶豫或是停留,刀身一樣可能會被刀鞘刮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