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楼主: 白丁
收起左侧

[原创&日记] 山中村夫灌水100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写了一个《唐朝诗人》的帖子,以为没多少人会看它。想不到回帖还挺多。所以,今天再写一个,也算是发噱和卖弄吧。  唐朝诗人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很多的两个同时代的人物,在创作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这两个人,要么在文风上,格调相类似,要么在文史上,地位相等同,于是后人就将他们并称。比如李白和杜甫并称“老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元稹和白居易并称“元白”,此外还有韩柳、孟贾、高岑、王孟等等。  夫这个帖子就聊聊其中的王孟。  王孟,就是王维和孟浩然。  在唐诗中,提到王孟,一般就是在说田园诗了。因为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写作田园诗的高手。像老孟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老王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等,都是历世传诵的名句。  不过,让夫感到奇怪的是,这两个人生道路迥然不同的人,为什么写作风格如此类似?  比如说做官吧。老王很早就步入了官场,而老孟几乎一生都是个“白丁”。  老王是山西祈县人。他的家境很好,人也很英俊、漂亮,又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弹得一手好琴,做得一手好文章……达官贵人对他的仰慕和崇拜就不说了,连东都洛阳歧王府的千岁公主都十分欣赏他,连公主的闺房他都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而且他和小春论坛的grt一样,是个音乐甜菜,会写各种曲子。所以他21岁那年中了进士以后,皇上就没舍得让他出京做官,而是留在宫内做了皇家乐队的队长兼指挥。  想想后来的那个范进,连头发都熬白了,才中了个举人,而这老王21岁就中了进士,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过,年轻也有年轻的坏处。老王有一次在排练时,对礼仪不太讲究,皇上生了气,把他贬到山东去了。不过去山东仍然是做官。老王一辈子几乎都在当官。他是个热衷功名的人。  老孟就不行了。老孟是湖北襄阳人。襄阳山青水秀,自古以来就是隐士们喜欢的地方。诸葛亮当年就隐居在这里。可能是先人的遗风太重,老孟20来岁就在附近的巨鹿山隐居了。曾经有个京城长安来襄阳出差办事的官员,听说了老孟的名头,去巨鹿山和他聊了聊,觉得这真是个人才,隐居太可惜了,就动员他去京城做官,并且说他可以举荐。七说八说,老孟就同意了。  到了临行的这天,这官员来叫他上路,差了一个仆人进去叫他。老孟正和一个朋友在喝酒,就对来叫他的仆人说,难道你没看见我在喝酒吗?让他在门口等着。结果,那官员一怒之下就走了。  老孟也不后悔。这和老王一生都丢不下一官半职的官迷心态,是大不同的。所以,夫一直不明白王维和孟浩然的诗风为什么那么相近,而且他们还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又把老王调回来,继续给他写诗作曲。开元二十年,老孟到了长安,这是他第一次和老王见面。老王比老孟小12岁,这在他们那个年代,可说是两代人了,可是他们没有代沟,谈得很投机。  然后,老王就积极推荐老孟去参加高考(京试),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混个干部身份。可能是老王的面子不够大,要么就是老王行贿的水平还不行,钱送少了,反正在老王的竭力推荐下,老孟最后也没能考取。    不过,通过这一考,老孟的诗才还是让京城的学士文人敬佩了。  到了这年的中秋节,大唐文化部举行了一个赏月吟诗会,遍邀文化名流,老孟也应邀而来。按座位顺序,每人即席吟诗一首。轮到老孟,老孟即席吟了一首,题目夫忘记了,其中有很多佳句的。可惜夫现在写帖时,也只记得其中两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诗一出,后面的人都怕出丑,不肯吟了。      老王对他这个朋友是很推崇的,一心想让老孟当官,就经常违反组织纪律,把老孟带到他在皇宫里的办公室去玩。老王知道,皇上有时候会到他办公室来看看,问问。老王想借这个机会,让皇上和老孟直接面谈。  这一天,唐玄宗老李果然来了。老王让老孟躲起来,脸上故作惊慌之色,以此引起老李的注意。老李果然中计,就问发生了什么事?老王又故意支支唔唔,说自己违反劳动纪律,上班的时候把外人带进了皇宫。  老李问,带谁进宫来了?  老王答,孟浩然。  老李一听,很高兴,说,早就听说这个人的名字了,就是没见过,别躲了,出来吧。  老孟就从床底下爬出来,给老李叩头。老李说,孟先生最近有什么大作啊?念给偶听听吧。  老孟就清清嗓子,背起自己的诗来。  老李一听,果然好才学,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可是笑着笑着,突然脸就沉下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老孟的诗里有一句“不才明主弃”。老孟的本意是,俺老孟因为没什么才能,所以被英明的皇上抛弃在一边。  可是老李却以为老孟这是在讽刺他不辩贤愚,埋没人才。于是板着脸说,怎么说偶抛弃了你呢?是你自己不想做官的说。  老孟就很郁闷地回襄阳去了。后来有人请他去荆州做过几天“参事”,但他觉得官场上的人就象鸡争着啄食一样,没劲。干了没几天,又回襄阳去了。就在这次辞职回襄阳的路上,他路过老朋友的家,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当时李白正在这一带旅游,读到这首诗后,敬佩得不得了,写了一首《赠孟浩然》,大意是说,偶很敬仰您这位孟老先生呀。您年轻的时候就轻视功名利禄,现在老啦,头发白啦,还是这么地高风亮节,佩服呀,佩服ing ……  但老孟没过多久就死了。他没赶上“安史之乱”。虽然一生不得志,但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这就够幸福的啦。不象王维、李白、杜甫他们,经历了一场痛苦不堪的颠沛流离。  王维在宫里,和张九龄的关系不错。但是张九龄和李林甫在政治上掰手腕掰输了,被贬到荆州去了。就是这个张九龄受王维之托,请老孟去做了“参事”,好歹也让老孟尝了一下当官的滋味。  因为老王和老张的关系不错,李林甫得志后,就和老王过不去,把老王调到甘肃凉州去当个小官,镇守边塞了。老王很伤心,就写了《渭城曲》: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当时风行一时,还被谱成曲子,成了流行歌曲。每当朋友分别时,人们都唱这首歌。因为最后一句诗,在歌曲中被重复唱了三遍,所以这歌又叫《阳关三叠》。  再后来,安禄山造反,把唐肃宗撵跑了,老王就在安禄山手下做官(李白也在安禄山手下做官),替安禄山服务。待到唐肃宗卷土重来,光复大唐,老王和李白这些做过伪官的人,就有了“从逆”的罪名,都要杀头的。    但是老王的弟弟跟随肃宗光复大唐,是立下战功的,就去肃宗那里替哥哥说情,而且巧合的是,老王在安禄山手下从逆做伪官时,被安禄山骂过,然后他就写了一首诗,在诗里“梦回唐朝”,这也算对唐朝表了忠心。这样,肃宗就免了老王的死罪。    (李白没被杀头也很运气。    平定这场“安史之乱”的大将军郭子仪,二十多年前刚刚参军时,有一次犯了军纪,部队首长要惩罚他。恰巧李白路过,看这小青年怪可怜的,就替他说情,免了郭子仪的刑罚。    郭子仪很感激,从此记住了这个喜欢发酒疯的人。所以,当李白后来以“从逆”罪名要被杀头时,郭子仪想起往事,就网开一面,没杀他。)  但老王从此在官场上就不得意了。他开始想念老孟,结果跑到襄阳一看,老孟早就死了。他趴在老孟坟上哭了一场。    后来老王开始信佛参禅,成了佛教徒。  ……真的不明白这两个人的诗风为什么会一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2:15: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和大家聊聊小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唐朝诗人中,夫最喜爱的就是李商隐。夫觉得小李的性格好,很平和,很正直,就象我们小春论坛的ぁぃぅぇぉ村长。特别是他和我们的村长一样,对爱情有着热烈而执著的追求和珍惜。  说到小李,不得不先说一下“牛李党争”。  当时大唐国务院的官员们分成两派,一派以牛僧孺为首,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两派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小李的一生,就毁在这个“牛李党争”上了。  小李是河南沁阳人,他老爸是个地方小官,家境不算太好。但小李的诗写得好,很早就有了文名。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很赏识他。这个令狐楚就是夫第一篇《唐朝诗人》里说到的那个把张祜推荐给朝廷和元稹的人。  小李18岁那年,令狐楚看重他的文才,把他弄到自己手下做了个小官。为了让小李能多结识一些达官贵人,令狐楚不管参加什么活动,都把小李带着。即使是赴京参加国防部的军事会议,甚至参加大唐国务院举行的国宴,令狐楚也无视国家的有关规定,要主办单位给来自基层的小李同志安排个座位。  令狐楚又是个骈文老手,经常在写作上指点小李,使小李的创作技术更加精进。跟从令狐楚的七年,是小李很受庇益的七年。当时有人对小李很嫉妒,就在令狐楚面前说小李的坏话,令狐楚说:“你们什么也别说了。这孩子就跟我的孙子一样,就算有什么过错,我这个做爷爷的也不会和他计较。”  后来令狐楚死了,他的儿子令狐绹对小李也很器重。小李27岁这年考取进士,固然是他有文才,诗文做得好,但和令狐绹的强力推荐也是有关系的。  小李27岁这年,是他人生道路的巅峰。  首先,他中了进士,被国务院任命为国防部特派员,对边防军进行考查。这个官比他老爸那个地方官不知大了多少倍。  其次,小李巡视到甘肃,在考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军务时,三军统帅王茂元看上了这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人,把自己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了他。  据说清人所写《君子好毬》这本书里的那个才貌双全的女主人公“水冰心”,就是以王茂元的女儿为原型的。  小李一直对爱情有着苦苦而广泛的追求,就象我们的村长在水潭泡妞一样,只要是美眉,小李遇上了都要“泡”一下。这使小李看起来有点“色”。小李甚至泡过一个女道士。不过,小李总是失败,总是被失恋的苦恼困扰着。这又和我们的村长是很相象的。  这里,夫要强调一下,就是一旦小李有了爱的归宿后,便立刻把满腔的爱,倾注在老婆身上,再也不对别的美眉有想法。——我们相信,村长也是这样的。  小李娶了老王的女儿后,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些诗以《无题》做总题,可惜用典太多,让人不太好懂。  让小李特别得意的是,他老婆也是个扫眉才子,可以与他对诗、和诗、联诗。他们常常对坐窗下,用村长现在所用的头像——三只蜡猪——照明,一边灌水聊天,一边用剪子剪灯芯。  小李是国防部特派员,经常出差,所以,小李的爱情诗大都是在外地写的,这些诗都是对老婆王氏的惜别和相思。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小李娶了个才貌双全的好老婆,得到了幸福的爱情,可是却毁了他的政治前途。  因为令狐楚、令狐绹都是“牛党”的人,而王茂元却是“李党”的人。小李受令狐楚父子那么大的关照和提携,最后却娶了“李党”人的女儿,做了“李党”人的女婿,这让“牛党”的人十分恼火。偏偏此时“李党”又在权力争斗中,败给了“牛党”,令狐绹做了大唐国务院总理大臣(宰相)。  从此,令狐绹开始了对小李“忘恩负义”的打击和排挤。  夫说小李的性格好,和村长有些相似的原因就体现在这里。  小李的性格很平和,从来不参加帮派倾轧,即使是早先跟着令狐楚,在牛党阵营中,他没骂过李党一句,后来做了王茂元的女婿,成了李党的人,他也没骂过牛党一句。  相反,他很正直。  跟着令狐楚的时候,令狐楚骂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小李还帮老李说话,说老李人品不错,能力也强,是个干事的人。后来,随着老丈人入了李党,对牛党的人,也能客观看待。牛党中有个叫刘贲的,为人刚直正派,因为直言相谏,惹怒皇上而被贬,小李就为他鸣不平。  但是,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对小李百般呵护与提携,却是世人皆知,有目共睹的。在那个年代,有恩不报就是寡廉鲜耻的小人。所以,小李当时声名狼籍,名誉扫地。因为令狐绹的打压,他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整天在家闲着。  唯一的安慰,就是有个让他十分爱慕的好老婆。这期间他写的诗,都是对老婆的赞美和感谢。在诗中,说他老婆象晶莹的白雪,又说是清明的皓月等等。  而且这些诗都是用七律的体裁写的。唐诗中,最难写的就是七律,而小李就是写七律的高手。翻翻《全唐诗》,除了杜甫,恐怕没有谁能和小李比一比写七律的水平了。  不过,其他体裁,小李也能写得很好。有一首五绝,《乐游原》,就很有名: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小李38岁那年,老婆死了。他悲痛欲绝,写了大量的悼亡诗,怀念和追思自己的妻子。而且他此后再未娶妻。这样忠于爱情的男人,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把他未婚前的种种泡妞举动,和他婚后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联系起来看一下,我们有理由判断:我们水潭的村长也一定是个忠于爱情的好男人。  (下午再来接着写小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发了一个帖子,说老杜在岐王府和著名歌星李龟年相识,miffy妹妹看了大笑,以为夫在说着玩。  其实,李龟年不但是当时著名的男高音,而且还是一个集歌、舞、戏于一身的“三栖明星”。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李龟年、贺怀智、马仙期是中国当时流行音乐的旗手,经常从皇宫里跑出来,到各地去走穴,开专场演唱会,很有点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哥他们的架势。  可惜中国人历来看不起优伶,所以,正规的史书上根本就没有他们的传记,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关于他们的零星的记录。  李龟年是陕西人,父亲是当地政府的公务员,家境不算贫穷,但也不能说富裕。唐人的《明皇杂录》说他“自幼喜丝竹,耳闻一曲莫不能复之”,可见是个音乐天才。歌曲听了一遍,就没有他不能重复的,说不定贝多芬都没这个能耐。  幼小的孩童本来就天真可爱,加上李龟年的皮肤很好,一张小脸白白净净的,所以他老爸如果在家请客,酒过三巡,总要让他出来给客人们唱上一段。他老爸到别人家赴宴,有时也带上他,目的也就是让他给叔叔伯伯们唱歌助兴。  夫现在想了一下,他一个陕西的娃娃会唱什么歌呢?估计也就是现在的秦腔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真的不能说好听。  但李龟年的歌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优美。有人就鼓励他到首都去发展。他自己可能也觉得民族唱法没什么趣味,就听从了人家的建议,17岁这年,他到了长安。  首都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特别是街头的那些酒吧咖啡馆,总有一些不出名的歌手的演出。这些演出,完全不同于他家乡的那些地方戏。而且因为丝绸之路的交流,这里很有一些西域的歌舞,让李龟年备感新鲜和好奇。  他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耳闻一曲莫不能复之”,更重要的是,他在长安的慈恩寺里,学会了梵音律,对音乐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这给他后来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李龟年的创新是什么呢?就是用西域的歌,唱长安的词。(估计歌调也要改一改的吧。夫现在推测他的创新,就跟今天我们用少数民族的音乐写成的《阿诗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藏高原》一样),这么一来,李龟年的歌,就很受欢迎了。有些人本来生活并不富裕,从来不去酒吧咖啡馆的,但为了听李龟年的歌,一饱耳福,他们也勒紧裤带,到酒吧咖啡馆来,要一壶饮料,听上个大半天。然后再饿着肚子去工作。  长安的酒吧咖啡馆,为了吸引人气,争相邀请李龟年去演出。而且由于竞争激烈,李龟年的出场费不断上扬。很快就成了大款。当时长安慈恩寺的和尚谢道融有首诗,描写当时这些大腕歌星在酒吧咖啡馆演出的情景:       悲声共醉破春愁,笑颜同茗作茶筹。       才见琴马东巷去,忽然丝弦出西楼。  说这歌星一会儿在酒吧用悲惨的声调,安慰那酒客,确解他的忧愁,一会儿又在咖啡馆绽着一张笑脸,伴着茶叶,被客人用茶资买了。作者说,刚才我还看见他夹着胡琴离开东巷呢,转眼他的琴声就从西边楼上响起来了。  ——估计当时的李龟年就是这样匆匆忙忙赶场子的一个人。  李龟年是个有孝心的人。在首都混好了,成了歌坛大腕,有了钱,买了房子,就把老爸老妈从老家接到京城来了。他还雇用了经纪人。不过,当时的经纪人不如现在歌坛大腕们的经纪人有权。当时的经纪人,只是负责联系酒吧咖啡馆这些演出地点,关于出场费,是没有权力谈判的。  李龟年19岁正式登台演唱,在长安唱了四年,皇上把他招去了,做了皇家歌舞团的独唱演员。而当时的皇家歌舞团团长,就是《唐朝诗人二》里说到的那个王维。  李龟年是一个很好学的人,以前在民间,接触的都是一些乡村野调,正宗的乐府调,他是很少听到的。所以,进了皇家歌舞团后,他虚心学习古老的乐府音乐,又结合民间的戏曲音乐,创作了很多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好歌。深得李隆基赏识。  可惜,那时候没有录音机,我们现在无法知道,李龟年到底写了什么样的歌。  李龟年的歌声,后来竟成了皇帝的恩赐。如果某个武将,在战场上立了战功,或是某个文臣,在行政上有了好的决策,皇帝不但给他们赏赐,还要在宫里举办一场音乐会,请他们来听李龟年唱歌。  一些册封在外地的王爷(如洛阳的岐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也不断邀请李龟年去王府演出。李龟年是个贪财的人,所以,经常偷偷地溜出皇宫,出去走穴。杜甫就是在他走穴到洛阳岐王那里演出的时候,认识他的。  二十多年后,老杜在江南遇到他,还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也是很有名的,老朋友重逢,都会想到它。  可是,李龟年怎么跑到江南来了呢?也是因为“安史之乱”。据说,李龟年流落在江南的时候,“每逢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阕,闻者莫不掩泣”,看样子李龟年的歌,确实让人感动。因为那时候是没有“普通话”这一说的,他一个北方歌星,能把江南歌迷唱哭,确实是歌声的魅力。  关于唐朝歌星李龟年,夫就知道这么多。他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夫再也没有看到什么书上提起过。有机会再聊聊唐朝另外的歌星和舞星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尔灌水也煽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天下雪了,雪花很大。    后天是圣诞节,纷纷扬扬的大片雪花,平添了几分节庆的欢乐与温馨。    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便要在妹妹的督促下,不断地和林场的朋友“联系业务”了。    林场的朋友,实际上是我的小学同学。一别经年,我差不多已经忘了她。妹妹却不知从哪里得知我们曾经同学。    哥,林场的那个张霞是你同学吧?妹妹说,你什么时候抽空去找她要一棵小松树呀,我要过圣诞节呢。       我只得腆着脸去郊外的林场。不巧张霞不当班。第二天再去,老同学相见了。    哇,你现在长这么高啊?有一米八了吧?    嗬,听你这口气,好象我在学校比你矮似的。    ……回忆一番小学时代,我吃吃艾艾地说出了来意。    好说好说。张霞说着就带我去了她们的苗圃,她说,其实柏树比松树要好些,你不如带一棵柏树回去。    我扛回来一棵小柏树。我妈说,你妹妹比你花哨,小小年纪,就会通过关系来办事了。    听得出来,我妈是高兴的。    这年我妹妹刚读高一。       后来一到圣诞节的前几天,妹妹就督促我给张霞打电话,约时间去扛小柏树。    到了晚上,妹妹她们围着小柏树,缠上一明一灭的小彩灯,树起圣诞老人像,然后开始出节目。    高中生们已经懂得在人前害羞了,所以,你推我让,谁也不肯第一个表演。    哥呀,你来帮个忙呀。妹妹敲我的房门。    我只好再次出山。    …………   第二天一早,我躺在床上就会得到一大堆恭维。    哥呀,我同学都说你是幽默大师耶~~好有才华耶~~他们好崇拜你哦~~    呵呵,这是小学生对中学生的崇拜嘛~~    妹妹搞家庭圣诞晚会,我要给她上郊外林场去扛圣诞树;她们晚会冷场了,我还得出来救场……这样忙了三次,妹妹中学毕业,考到东北去了。    今年好啦,我不必再去林场啦。我说。    哼,圣诞节我就回家,非要你去林场。妹妹说。    有时候,平常的一句话如同谶言似的。    我现在很后悔当初要对妹妹说那么一句话,引出妹妹的接口。    这年圣诞节,妹妹真的退学回家了。她浑身的关节不能承受东北的寒冷,钻心得疼。她病了。她的脸和脚开始浮肿。她的手指肿胀得如同胡萝卜一样。    嘻嘻,我说我圣诞节要回来的吧?她说,你还得跟去年一样到林场去扛树。想偷懒可不成哦~~    这一年张霞做母亲了,在家休产假。她让我去林场找她的老公。    我去林场扛树的时候,就买了两大包“尿不湿”和一架学步车,加上一些祝福的话,一起交给张霞的老公。    这老公是个实在人,看我这么客气,他也客气起来。虽然我再三说明,只要一棵小树就行,可他不由分说,就替我砍了一根胳膊粗细的柏树,仿佛不给我来棵粗的,就对不起“尿不湿”似的……结果他砍的柏树太粗大了,上不了公交车,我只好硬撑着走了四十多里路,从郊外扛了回来。    但妹妹的同学们都长大了,他们不再愿意窝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象小朋友过家家那样过一个圣诞节。他们开始成双结对地去逛街,去游园,去音响疯狂的地方蹦迪,……     妹妹感到了孤单。    后来她就要跟我一起去林场。我说,你去干嘛呀?她说,我要认识一下你这个同学呀。万一有那一天,你被女孩子叼跑了,顾不上我的树了,我自己来找她呀。    我有些心酸。我摸摸她的头,说,不会的,哥哥每年都为你去扛树。    但她还是跟我一起去认识了张霞。    那也是个大雪天。妹妹总是冷不丁地往我领口里塞进一个小雪团。塞了几次之后,我决定不让她靠近我。她就用雪团砸我。    我想吓她一吓。    当她再一次用雪团击中我的后脑时,我扛着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然后屏住呼吸……      妹妹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哥,你不要吓我呀。    我不理她。她用手在我左胸上摸了摸——厚厚的冬装,哪里摸得到心跳?她又伸手探探我的鼻息,早就没气了……      她哇地一下哭起来,哥…哥…哥呀,你怎么啦?    我慢慢地说,哭有什么用?快打120呀……      ……那以后,她再也没用雪团袭击过我。    但是,她那个家庭圣诞是再也办不下去了。来参加她的圣诞晚会的人越来越少,终于有一次,是一个人也没来。    她跟我说,哥,你能帮我堆个雪人搬进来吗?    她的关节已经变形。腿也肿得厉害。她硬撑着趴在窗户上,看我在楼下垒雪人。    我在雪地里垒了一个小雪人,搬进家后,我妈剥了两颗荔枝,用核做了小雪人的眼。小雪人立刻生动起来……     我说,我和妈妈陪你过这个圣诞节吧。我到我房间去拿来了吉他和口琴,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动它们了。    妹妹笑了。但我看得出来,那笑容是凄凉的。    去年的圣诞前一天,张霞打电话给我,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呀,你怎么还没来扛树哪?    我说,谢谢了,老同学,今年我不要了……我妹妹她……走了。    啊?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是…十月…十月四号……      …………      今年……哦,老天又开始下雪了。雪花很大。    后天就是圣诞节。纷纷扬扬的大片雪花,平添了几分节庆的欢乐和温馨。    但,欢乐与温馨是人家的,我什么也没有。       我很想打电话给张霞,我想对她说,我需要一棵小柏树。    我想念我的妹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2:21: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几天就是冬至了。按我乡里的民风,这天我应该给死去的亲人烧点什么……于是,我就想给妹妹写点什么。   却又不知道写什么好。   中国的悼亡文字,大抵是以人传的。或以祭者尊,或以亡者贵。而我和妹妹,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分子。——这样想来,这文章也就没必要做的了。   但我终究还是做了,并且一字一字写在这里了。不为什么,就是想跟妹妹说几句话。   那天她跟我妈说,她想见两个人,舅舅和郭老师。   我们的父亲死得早。父亲死的时候,她还不到四周岁。她在舅舅那里得到了一点父爱。而郭老师,则在她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给了她母亲般的关爱。   郭老师来了。给了她一些钱,还送了她一束鲜花。鲜花是女孩子都喜欢的东西,特别是病中的女孩。妹妹十分高兴,她大声地叫我妈去找个瓶子来,灌些水,把花插好。我妈说,她住院一个多月来,从没有高声说过话。   舅舅也来了。舅舅在南京。接到电话赶到医院,已是下午。听说妹妹住院一个多月了,我竟然一次也没来看过她,就十分恼怒,当即打我的手机,让我马上到医院来。   说真的,当时我的工作也确实忙。因为不便公开的原因,我也不好在这里申明什么。所以,接到舅舅的电话,我还是没有马上去。直到当天手头的工作全部完了,我才往医院赶。赶到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夜色中,我看见马路边上有卖石榴的。这是妹妹喜欢吃的东西,我决定买几个带给她。然而偏偏这时,舅舅又打我的手机催了。我只好直接去了病房。   妹妹见到我很高兴,问我的工作什么时候结束,我说早,还有一阵子忙的。然后她就让我欣赏郭老师送给她的鲜花。她说,住院这么些天了,从来没有人送过花,还是郭老师好啊。   我就有些不好意思了。我说,我可是空手来的呢。她说,没事。咱兄妹俩谁跟谁呀。   我问舅舅吃过了没有?晚上还回不回南京?舅舅说回去,吃过晚饭就回去。我就请舅舅上街去吃饭。   舅舅对我妹妹说,我和你哥去吃饭,吃过饭就回去了。你多保重。   妹妹说,哥,你把舅舅照顾好呀。我说,是。然后她又招手让我靠她床沿近一些,悄悄地对我说:“下次来,给我带个大石榴来。我馋了。”我说,好。   然而,我和舅舅刚刚出门,她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她跟我妈说,舅舅走了吗?妈说,走了。她说,好吧,你扶我睡下去吧。   我妈就扶她躺下了。在躺下的那一刻,她说,妈,我也要走了。   我妈吓了一跳,说,傻丫头,不要胡说。但她闭着眼,再也没有回话……     我妈慌了,大呼小叫地去叫医生,护士。   医生护士来看了看,摇摇头,说人已经走了。   我妈就哭。   邻床的病友帮我妈打电话找我。可她不知道我的手机号。幸好妹妹早晨写的条子,打到南京去叫舅舅来的那张条子,还放在枕边没丢。她就照那号码打到南京去跟我舅妈说了。舅妈又打电话告诉舅舅。这时我和舅舅点的菜刚刚端上餐桌……     一个年轻的女孩,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一个连一次刻骨相思的情感都不曾体验过的女孩,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走了……     当她换好衣服,带着她喜爱的鲜花,盖上洁白的床单,离开病房的时候,我真的好想走上去,在她的额上轻吻一下,算是我们兄妹从此的诀别吧。   但是,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我突然又觉得我这样做,实在是有些矫情。就那么默默地看着她从我身边走了……   可是,我马上就后悔了,我为什么不呢?   真的,我好后悔。   我后悔我欲买未买的石榴,后悔我欲吻未吻的诀别,直到今天,到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赶  尸              ——古老的湘西之一  “赶尸”是湘西特有的风俗。  赶尸的成因,据说是因为湘西多山少地,男丁们无法生活,只好出去当兵。这些兵们如果战死在沙场,则马革裹尸,就地掩埋。倘非战死而是其他原因,如生病等,则死后是要葬回故乡的。所以,湘西籍画家黄永玉说,一个战士,如果不战死,就一定要回到故乡。    一个在外当兵的湘西人,久病在床,自知不长于人世,就会捎信回家,让家人请法师来接引(赶尸)。  为什么非要请法师来等他死后赶尸回家,却不在生病时自己回到家乡呢?这和湘西人骠悍刚猛的人生观有关。在他们看来,一个当兵的,如果既没战死,又没高升,就这么病恹恹地回家,是非常耻辱的。  死后,则不然。叶落归根是全中国人的同一信念,再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赶尸,实际上是领尸。  因为赶尸的时候,法师一手执锣,一手执槌,走在前面,而死尸跟在后面。这死尸,法师称之为“牲口”。他们白天睡觉,夜晚赶路。如果赶路时,听见前面有人声过来,法师就会敲一下锣,提醒说,牲口过来了啊,前面的人让一让。  如果“牲口”在两头以上,法师就要用草绳将他们串起来,以防走失。这一路上,也有专门的“牲口”店,就是专给赶尸的法师和他的牲口准备的。收费要比正常的旅店高一些。  人死后,关节有些僵,牲口们跟着法师走路时,腿脚抬不高,脚趾经常踢在石头上。这时就要看法师的法术如何了。  法术高的,可以让牲口象活人一样走路,腿脚十分柔软、灵便。法术低的,那牲口就只能顺地走,走到家时,十个脚趾头全在石头上踢烂了。  很多人对“赶尸”一说持怀疑态度。并且,现在也没有赶尸的法师这个职业了。所以,赶尸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无从知晓。  但是,我这次去凤凰,和当地人聊天时,他们都说这是真的,法师确确实实有让死人走路的法术。他们给我举了个现在的例子,说,现在他们当地死了人,按照殡葬风俗,必须停尸七天或九天,假如此时正是盛夏酷暑季节,这么长时间,尸体停在家里还不烂了么?  这时,死者家人就会请一个法师来作法。作法后,尸体就不会腐烂。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不是想给大家叙述湘西的古老与赶尸的神秘。  促使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是湘西人那叶落归根的夙愿和抱病望乡的情结。不难想象,一个从小就背井离乡的人,一个长年漂泊在外即将病死的人,他在病榻上期盼家乡的法师来接引他回归故乡时的心境。  死亡是悲伤的,而回家又是幸福的。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这“赶尸”中复杂的感情?  我仿佛听见那幽暗的山路上,嘡的一声锣响,一个苍凉的声音说,牲口过来了啊……    我感动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七妹妹出一块钱,想看点纯净、感性的文字。而今天是过年,夫就想写一点关于小时候过年的事情。夫想,少年时代,总是纯净又感性的吧。  夫的少年时代,是在山中村度过的。这个山中的村寨,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桃花冲”。不过,虽然叫做桃花冲,却以出产铁矿闻名于世。如果小春会员中有钢铁冶炼专业出身的人,应该知道这地方。1919年,这个地方铁矿年产量就达到了50万吨。  所以,近百年来,山中村的村民,不种田,采矿。  这个矿,最早归一个姓霍的广东人所有。后来,鬼子来把它占了。夫看过一个资料,日本占了这地方后,特地为了此地铁矿,在日本国内建造了三座高炉,来炼铁。后来鬼子投降,国民政府将山中村收归国有。  姓霍的广东人不服,说沦陷前,是他的私有财产。一路告状,告到首都南京最高法院。经多方查证,确属霍姓私有财产。但是,同时又查出日占期间,霍姓广东人曾与日人有合作,属通敌卖国行为。因此,此私有财产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  1949年春,大军渡江。山中村被人民解放军接管。五十年代,移交给数百公里之外的马钢公司。后来,夫的父亲转业至此,成家育子,呵呵,于是,有了现在在这里摇唇鼓舌的山中村夫。  夫的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这个山中村里。  因为村民不种田,以采矿为业。所以,村口就有一个粮站给村民们卖米。这粮站在东头。沿着粮站往西,有杂货店,卖着锅、碗、锹、镐什么的。有代销店,卖着布匹、蚊帐什么的,其中有个柜台还卖着书。有一个储蓄所,有一个小邮局。有一个裁缝店,放着十几架老式缝纫机。还有一个食品店,其实只卖一些咸菜。再往西,还有一个难得见到客人的小饭馆,还有一个做椅子、簟子的蔑匠店。还有打铁的、镶牙的、修钟表的、扎花圈的、绷爆米花的……  这些店铺夹着一条青石路,就成了街。街的尽头是一条大溪,溪水不深,但是很宽。溪里有小虾、小鱼、泥鳅、山蟹什么的。  放暑假的时候,夫就成天在这溪里玩。用石灰呛杀鱼虾,用蚯蚓引钓黄蟮。(去年这个时候,夫因为肝功能不正常,住院查了很长时间,不明病因。把这段往事说出来了,医生就怀疑夫在少年时染上了血吸虫。结果送到血防站折腾了一个礼拜,不是。)  放寒假的时候,溪里是不能玩的了。夫就在那街上窜。冬天的闲人很多,不管哪个铺子里,总有许多清谈的人。  夫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喜欢听他们瞎掰。夫的记性又好,他们说的那些故事,夫一直不忘。这给夫后来写文章,提供了很多题材。  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山里人是不讲究的,不管什么东西,塞到屁股底下就坐。实在没有东西,就脱下一只鞋,垫着,坐在地上。  夫也是。由于经常蹲着,养成了习惯,总觉得站着和坐着,都不如蹲着舒服。以至于现在不管什么场合,都喜欢蹲着。有时候坐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就把鞋脱了,蹲到沙发上去了。  闲话少说,说这个街。  夫在这条街上窜的时候,总是寒假的时候。所以,现在想到这条街,总是白茫茫的一片雪景。一群人围着一个火盆,东扯西拉。这个前天看到鬼了,那个昨天遇到妖了。又有一个今天早上被一个没脸的女人打了一个嘴巴什么的……  他们也谈政治。说林彪是导弹打下来的。是停在大连的航空母舰上的导弹打的……夫当时对这些人是很崇拜的。不出山,居然知道那么多的事。  夫真佩服得紧。  但是,有一个人,从来不参加闲扯的。这个人,就是粮站那个卖米的老头。  这个老头已经很老了,个子不高,矮矮胖胖的。是个秃头,只有四边有一圈头发,而且全白了。乍一看,就象头上系了一条白布带。也有一些胡须。  夫当时看他约莫有六十岁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不止。  这个老头从来不参加大家的清谈,好象一年四季就闷在那个粮站里。说话时,方言口音极重。有时候,夫一路闲走,走到粮站了,就翻墙掀瓦的掏麻雀,这老头听到动静,就会跑出来,叽哩咕噜的说一通。夫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他是在威吓夫,让夫别在这儿掏鸟窝。  有一天,夫在一个给人补鞋兼修车的铺子里,偶然说到了这个老头。夫问,这老头是哪儿人啊?说话真难懂。  当场就有人告诉夫,你小家伙在这条街上,窜了这么久,你不知道吗?他是鬼子呀。  啊?  夫大吃一惊。看看说话人和众人的脸色,又不象是在说笑。就问怎么回事?有人就告诉夫,说这老头当年是个鬼子,后来被俘虏了,就为中国人做事。国民党接收鬼子投降时,人手不够,就把他调来做翻译。  完了以后,问他随不随鬼子大部队回国?他不敢,害怕路上就被他的战友杀了。于是就留下了。协助做一些矿山管理工作。  后来,解放军打过来,接收矿山。他也很听话,把他手上所有的地质资料全给了解放军。所以,解放军也没为难他。仍然留用他在矿上做事。  再后来,解放军把这矿山交给地方了。那时候,讲究阶级斗争啊。有了这个人,牵涉面就大了,阶级之外,还有国际。所以地方政府对他不放心,把他安排到粮站去卖米。  夫当时吓坏了。电影上的日本鬼子,多凶残哪。想不到,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日本鬼子。以后,夫就不敢去粮站掏麻雀了。有时候,受了老妈的吩咐,去粮站打油,见到他,夫心里都是一颤。  害怕呀。  到了开学的时候,就和同学说了。同学们就象看稀罕动物一样,成群结队地一起去看。同学们都说,怪不得他说话那么难懂,原来是个鬼子兵。嗯?公安局怎么不把他抓起来哩?    又到了寒假。夫有一天,用弹弓打伤了一只醮水鸟,它无法振翅,只能飞飞落落,落落飞飞,飞到了粮站里。  夫想到了那个鬼子。当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握着弹弓追了进去。  夫记得清清楚楚,那也是春节时光。因为夫追进去时,几个人正在粮站大门口贴春联儿。夫估摸着那鸟儿落下的方向,在院子里搜寻。搜寻到老头子的窗前时,我下意识地往里看了一下。    夫看见这老头子正在哭。  他眼睛闭着,泪水象个喷泉似地往外涌,流得一脸都是……  夫吓了一跳。赶紧悄没声儿地弯下腰,贴着窗沿儿溜了。  夫现在想想,不管他是真鬼子还是假鬼子,一个老头,在异乡别处,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坐在那儿哭,是让人同情的。  不知这老头子,现在还在不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是五脚猫的东。他只叫了玄一真人,辽北散人,西门东坡和山中村夫。  因为昨天刚刚聚了一下,今天也就没多少话可说,都咬着牙签发呆。  这酒喝得有点冷清。  五脚猫为了打破沉默,说,每人讲一个童话故事吧。  大家同意了。散人率先说了一条狼的故事。玄一说的是一只鸽子。东坡说的是一匹马。轮到我了,我说的是狗。  我说我的一个邻居,曾经养过一条狗。我这邻居叫朱新龙,所以我们都管这条狗叫朱新虎。  朱新虎才来的时候,很小。朱新龙就在一个破篮子里垫上棉絮,给朱新虎做窝。  朱新虎从小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经常把李家的拖鞋叼到张家去,又把王家的拖把拽到李家来。时间一长,大家就烦了。见到朱新龙总要抱怨几句。  朱新龙笑笑,唉,小孩子嘛,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可是,没想到朱新虎长大以后更坏。  因为有一次它到老张家去玩,老张把它骂了一顿,没让它进屋。它居然象猫一样,逮了一只老鼠,咬得血淋淋的丢在老张家门槛上,召了一堆苍蝇在那里起哄,别提多恶心了。  还有一次,它在垃圾堆里扒出一个安全套,叼回来趴在老李家门口咬着玩,老李的老婆爱面子,怕别人误会,一脚就把它踹跑了。  过了一天,老李老婆单位发了一箱鸡蛋,绑在自行车书包架上带回来,正掏钥匙开门时,这个混蛋朱新虎还记着昨天那一脚的仇,故意往自行车上一撞,自行车就带着一箱鸡蛋倒在了地上……  当然,朱新虎这么干,也没少挨朱新龙的打骂。但这家伙天生是个会记仇的捣蛋鬼,谁告了它的状,它是一定要报复的。  有一次老马的孙子逗它玩,被它拱了个跟头,吓得小家伙尿了一裤子。老马就来告状,朱新龙马上就把朱新虎一顿好揍。没想到第二天,朱新虎趁老马不备,一口咬住老马孙子的裤脚,拖着就跑。这次可就是老马吓得尿了一裤子了。  朱新龙马上又将朱新虎的一顿胖揍。同时就有了抛弃这条狗的心思。  但毕竟是自己养的,多少还有些舍不得。恐吓了几次之后,还是没忍心抛弃它。  真正让朱新龙下决心的是那天朱新虎和朱新龙的儿子在家里玩耍,竟然把朱新龙的六岁儿子从床上拽了下来,头上磕了个大口子,抱到医院去缝了三针。  朱新龙抄起晒衣服的竹竿,一顿乱棒,把朱新虎打出了家门。  这个混蛋的家伙,以为朱新龙还象以前那样,只是一时之气而已。它在附近的几个垃圾堆之间轻松愉快地转悠了一阵后,又厚着脸皮跑回来了。  可是它没想到朱新龙看到它,腾的一下火又上来了,乒乒乓乓又是一顿乱棍。  后来,朱新虎反反复复回来好几次,都被朱新龙打跑了。最后一次,朱新龙气得拿了一根麻绳来说,你再回来老子就要你的命了。  朱新虎这才明白,主人这次是真的不要它了。  它也真是个狗中好汉,对朱新龙定定地看了一眼,扭头就走,此后再也没回来。  从此以后,我只见过它一次。但是别人倒是常见的。  老李老婆说她有一次在湖北路菜市场看到过朱新虎,瘦得不成样子。看它可怜,好心扔给它一个包子,它居然理都不理。  老马也说他有一次在花雨广场看到过它,被几个小孩用砖头追着砸。  老张也说他在佳山路上见过它。说它脖子上套着一圈铁丝,可能是有人想勒死它,却又被它挣脱了。  这些消息让朱新龙感到心疼。他开始上街去寻找朱新虎。可是找了好久,也没踪影。  有一天,老马的儿媳妇来告诉朱新龙,说她经常在富园菜场看到朱新虎跟在一个卖西红柿的老头后面。朱新龙听了立即就去找。  果然是它。  卖西红柿的老头说,你说是你的狗,你带它回去就是。反正我是捡来的。我要是贪心,早杀了它了。  朱新龙说,老人家,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啊。我还要谢谢你收留了它呢。说着,就叫着朱新虎的名字,要朱新虎跟他走。可是没想到这狗居然装做不认识朱新龙,理都不理。  朱新龙叹了一口气,回来对我们说,想不到狗也有气性呢。  好了,写得有点长了。现在我说我最后一次看到朱新虎的情景吧。  那天我和几个朋友喝酒喝了一夜,天色微明时,才各自回家。当我从朱新龙家门前走过时,突然听到一阵响动,扭头一望,一条狗正在用爪子掏朱新龙家门前的一堆杂物。再定睛一看,这狗正是朱新虎。  “朱新虎!”我叫了它一声。  朱新虎回头就看到我了,马上发出一阵呜呜的轻吠。我能听懂,它是在向我求助。  “你怎么啦?”我一边问,一边走过去。我这才发现它浑身颤抖,四脚不稳,嘴角上还流着血。“朱新虎,看样子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啊?”  它只是呜呜叫着,踉踉跄跄地去掏那堆杂物。  我只好帮它去掏。当我拽开一捆破衣破鞋时,里面露出了一只篮子。啊!我明白了。它是在找它小时候睡过的那只篮子呢。  我赶紧把篮子里的东西倒空,重新将那块旧棉絮垫好,放在地上,问它,你是要这个吗?  朱新虎颤抖着,在我腿上亲昵地拱了拱,似乎是表示感谢。然后就往篮子里钻。可是它现在的体积太大啦,无法钻进去。    我将铝线绞成的篮子的提手拆了。  朱新虎马上挣扎着躺进去,蜷缩成一团——它居然睡进去了。  然后……它死了。  是的。它知道它要死了。  它不知从哪里挣扎着跑回来,它要死在它小时候睡过的篮子里。  那是它曾经度过了无数个黑夜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那么盼望过年。现在,夫对过年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昨天下午,夫的老妈裁了两条红纸,要夫拿毛笔来写对联儿。夫说,算了吧,有什么好写的。  就没有写。不过,倒想起少年时代关于春联的一点记忆了。  昨天晚上,夫在《关于过年的回忆》之一那个帖子里说,山中村有一条街。  这街上有杂货店,卖着锅、碗、瓢什么的。有代销店,卖着布匹、蚊帐什么的,其中有个柜台还卖着书。还有一个储蓄所,还有一个小邮局。又还有一个裁缝店,放着十几架老式缝纫机。又还有一个食品店,不过只卖一些萝卜咸菜。又还有一个难得见到客人的小饭馆儿,又还有一个做椅子、簟子的蔑匠店。又还有打铁的、镶牙的、修钟表的、扎花圈的、绷爆米花的……  其中哪,有个补鞋兼修车的皮匠铺。铺主姓李,叫李明之,当时在四十岁上下,腿不好,是个瘸子,走路要架着双拐。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他一直没结婚。单身一人在街上开了个铺子,给人补鞋,也帮人修自行车。  这个李皮匠,不抽烟,不喝酒,有钱就是买书。而且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书。  照夫看来,他是这条街上第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知为什么,街上的人都拿他的学问不当回事,而且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孔老三。嘲笑他平时说话文绉绉的,喜欢之乎者也,跟孔老二似的。  有一次,在山上采矿的人,掘到一块碑,碑上刻的全是外国字,大家不知是什么东西。便请会讲英国话的屠老师去看。  当时的屠老师,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异常漂亮的美人。夫当时好纳闷啊,这么漂亮的美人,怎么会姓屠呢?(这个帖子写完了,夫还想写写这个美人。)  屠美人屠老师,对着那块碑看了半天,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不认识。  大伙觉得一定是屠老师年轻,学问不够,便又请了老右派孙校长去看。老右派孙校长是留过洋的,会讲好几种外国话。  可是会讲好几种外国话的孙校长,看了半天也是叹一口气,摇摇头说他也不知是哪一国的字。  这时大伙都想起李皮匠了,说他天天读一些稀奇古怪的书,说不定就知道了。于是又去请李皮匠。  腿脚不便的李皮匠,被大家伙儿连扶带拽地拥到碑前,只看了一眼,就说,此乃佛门之物。碑上所刻,梵文也。速报县上,请专家考古。  大家伙儿将信将疑,但还是逐级报告上去。县里得到报告,派专家来看。专家一看,还真是个佛教文物。  后来国家佛教协会的人把碑上的字译出来,证实山中村东南方向的一座叫做“红花尖”的山上,那座叫做“红花山刹”的破庙,就是江南禅宗的驻锡之地。结束了一场学术争论。为此,县里还给李皮匠戴了大红花,发了奖状。  但是,人家还是不把他当回事。在他铺子对面炸油条的老蔡,有一天卖完了油条,也不收摊儿,却踱过街来,进了皮匠铺。  哟嗬,我们的孔老三,真是了不起,和尚的字也认得。  李皮匠不答理他。  后悔呀后悔呀,早知道我也不讨老婆好了。说不定这和尚字我也认得了,大红花我也戴上了。  这时,皮匠开腔了。  果如是,今夜可否请嫂夫人易榻而拥吾同眠乎?  老蔡听不懂,就说你有话好好讲,不要学猫叫。  皮匠很得意,哈哈哈,我叫你把老婆送给我。  老蔡也笑,我也想送给你呀,只怕你那两条腿不一样长,在床上抻不稳呵。  皮匠一听,顾不得斯文,就骂,死老蔡瘟老蔡臭老蔡烂老蔡挨千刀的老蔡洋炮铳的老蔡……  还有一个在他隔壁给人家修钟表的古麻子,也是从来不尊敬他的学问的。有一天,生意不多,麻子闲得无聊,就自己带了个凳子过来,对皮匠说,你天天在家读书做学问,我考你一考,有一副古人的对联,你对得上来么?  皮匠也是不搭理他。  麻子就转脸问夫,村夫,你读几年级了?  夫答,初一。  哦,村夫都是初中生了啊。麻子说,那我今天请教你吧。有这么一副古人的对联哪,我不知是谁写的,你能教给我么?  夫赶紧摇头摆手,不知道,不知道。现在学校里是从来不教对联儿的。  麻子却兀自说了起来。不过刚说了个上联儿,“走路象风吹荷叶……”,那皮匠就急了,马上打断了他,村夫,我教你一首诗,雨打塘灰地,反剥石榴皮,虫啃乌心菜,钉鞋蹅淖泥……  看不起皮匠学问的人中,还有那个孙校长。一年之中,孙校长是很少到皮匠铺来的。但有一个日子例外,那就是年三十儿,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孙校长、古麻子、老蔡那几个对皮匠有几分鄙薄的人,都会准时集中在皮匠铺前,看皮匠贴出的春联。  皮匠的春联都是自拟自书的,所以孙校长他们要品评一番。比如皮匠老娘死的那一年,他用黄纸写了一副对联,就很让孙校长他们费了一番心思。  在山中村,家里死了人,过春节贴春联,一般都写的是“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但皮匠不是。  皮匠的上联是“母亲”,下联是他自己的名字“李明之”。孙校长当时看了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捧了茶杯,转身回家去吃年饭。因为猜不透皮匠的意思,孙校长连年饭吃得都不香。后来还是古麻子一句话提醒了孙校长。  古麻子说,孔老三那叫什么对联?三个字对两个字,根本对不起来嘛。  孙校长猛地一悟,就明白了。这对联的意思是说,“李明之对不起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