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0156|回复: 65
收起左侧

[生活相册] [原创]★发展手动事业,远离帕金森-- 手动镜头使用心得 [更新完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5 20: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今天想好好谈一谈手动镜头。


手动镜头是指不含对焦马达,完全靠手动调节对焦点的镜头。这种镜头末端一般没有电气接点(Leica
COM
口镜头是个例外)是不能通过机身的S-AF或者C-AF来自动对焦的,因而能否迅速且准确地合焦取决于你对镜头和机身的了解、视力状态、甚至心理状态。


从照相机的历史来看,自照相机诞生以来,手动镜头统治了超过90%的时间,发展出了单反、旁轴、中判、大判用的几十种接口,甚至直到今天某些品牌的手动镜头仍在生产和热销(比如莱卡M镜头)。


在今天中古市场上偶尔还能够见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产品,那个时代的镜头甚至没有镀膜,而且大多已经腐蚀得锈迹斑斑。早年的光学设计困难程度远远大于现在。那个时代的镜头设计基本上是依靠纯手工计算完成的。设计师一般先确定一个大致的设计思路,再通过人工计算各种路径的光线来完善设计。过去一枚6片镜片的镜头需要计算约3000条光线,每个结果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7-8位,而且完全依靠手工计算进行。算式中每一个数字都是用统一标准的字体工整书写,因为计算过程中间一旦出现些许计算错误,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所以可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浩繁的工程。5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引入,光学领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镜头需要计算的光路数提高到几十万到上百万条,成像的畸变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起来。


但是正是由于光学理论的历史局限性,赋予了这些老镜头许多特别的成像风格。比起千篇一律的现代数码镜头,我认为老镜头的可玩性要多很多。一枚凝结了设计师的辛勤汗水,历经几十年沧桑的镜头传入你的手心,使人不禁会想象其当年的主人曾经用它留下过怎样的感动,想到人生几十年也无非弹指一挥间,想到许多许多。所以我觉得玩味老器材所追求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摄影本身,更多地夹杂了一些情感与人生感悟在里面。


如果说手动镜头摄影与数码自动镜头在使用上具体有哪些不同,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下面5点:

1、
对焦全部靠自己转动调焦环调节,通过眼睛判断对焦是否准确。这方面,PENTAX、CANON的有些数码单反支持手动镜头的对焦提示。但是就个人目前而言,不太对这个功能感冒。如果你很希望机器帮你判断对焦,那还不如使用数码AF镜头来的直接。

2、
光圈需要根据经验,手动调节光圈环来选择。在此之前需要了解光圈对照片的影响,比如景深控制、以及曝光量的控制等等基础知识。

3、
手动镜头一般需要通过专用的转接环,或者对卡口进行改造,才能装到现在的数码机身卡口上。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做法兰距离(Flange back)。一般只存在法兰距离长的镜头对应法兰距离短的机身的转接环。比如市场上只有Nikon镜头->Canon EOS机身的转接环,而没有Canon EOS镜头-> Nikon机身的转接环。因此在现在的数码单反机身是只能使用一部分手动镜头。顺便说一句:目前的数码接口之中,4/3的法兰距离是最短的,可以对应的手动头种类最多,这是我钟爱奥林巴斯的一个原因。

4、
手动镜头由于历史局限性,成像质量可能不如许多新型的数码AF镜头,但是它们所特有的那种“古味儿”非常有魅力。

5、
最后一点是通过照片看不出来的,那就是摄影感觉。尽管使用的机身仍旧是数码相机不需要顾及胶卷,但是拍摄相同的照片时,使用手动镜头拍摄时所付出的努力一般要远远多于自动镜头。徐徐转动调焦环、光圈环,小心地取景,摒住呼吸,轻轻按下快门。。。这种感觉真的很接近胶片机摄影。如果你负担不起昂贵的胶卷、冲洗费用,又想更好地体会摄影的感觉,那么手动头+数码机身是你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许多摄影爱好者一谈器材,往往满耳满眼的都是佳能、尼康以及其他日系品牌。其实在历史上对于光学技术发展贡献最大,最被人称道的却是德国的品牌。德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无疑是全世界光学技术的中心,除了最著名的莱卡、卡尔蔡斯、卡尔蔡斯·耶纳以外,还有施坦海尔、施奈德、肖特、梅耶、罗莱、潘太康、福伦达、爱克山泰、吉尔菲特等等许多著名的光学厂商。尽管现在他们之中许多已经淡出了相机市场,但是数十年间他们所留下的许多优秀的产品和科技成果却成为了手动镜头迷心中的经典。


我目前保有手动镜头25枚,品牌有奥林巴斯、莱卡、康泰时、卡尔蔡斯·耶纳、以及柯尼卡。下面想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使用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手动头我是从OM开始玩起的,第一个购入的是G.Zuiko50/1.4。这个头成色非常好,内部很干净,连同Olympus纯正Skylight滤镜、金属遮光筒一起花了1w日元(600多RMB)。这个镜头在后来光圈曾经出过问题,不过我自己试着把光圈组件拆开又重新装上,故障就自己解除了,偶本人对于这次经历很得意。只可惜用这个头没有出什么得意的作品,只因为是第一枚,成色又很好,类似成色的产品在二手市场上也并不多见,所以一直也舍不得放手。
P8172224.jpg

在后来购入的ZuikoMC135/2.8是我真正对手动头发烧的开始。购入这枚镜头只花了4,000日元(200RMB多),用过之后惊呼物美价廉。我用这枚镜头配上OM25mm延长环,拍了不少花草类的小作品。觉得这枚镜头的调焦手感真得很不错,很容易准焦,而且照片的虚化、色彩都很好。说起缺点,大概是不够锐利的成像吧。我对这枚镜头的迷恋直到购入了传说中的“孔雀翎”Zuiko90/2MACRO之后,才逐渐消除。
P4152393.jpg

这是一只接近当时最顶尖水平的微距头,也是同时代(甚至到目前为止也是)可用光圈最大的百毫米级微距头。即便在F2,成像依旧犀利,色彩、虚化、锐度的完美结合体。美中不足的是其最大放大倍率为0.36倍(4/3下等效为0.72倍),另外因为没有采用特殊低分散玻璃、非球面透镜等等技术,这枚镜头也存在一定的色散,这在加装了2X增倍镜之后会变得明显一些(当然80%的问题在于增倍镜本身的色散)。最近的使用中,发现这枚镜头在逆光强烈的时候对比度下降比较厉害,加一个比较深的遮光筒能够改善。除了这些之外对于这枚镜头,我即便吹毛求疵到极点,也实在挑不出太多的毛病。她就是OM时代Zuiko镜头最高成就的代表。Zuiko90/2也是到目前为止我用得最多的一枚手动头了,以后也会继续使用下去。
PA213446.jpg

除了上述3只Zuiko镜头之外,我还相继购入了3枚110万番号的Zuiko50mm/f1.4,1枚G.Zuiko55mmf1.2跟1枚Zuiko28mm/f2.8。 这是三种各有特点的镜头。110万番号的Zuiko50mm/f1.4色彩清新,得益于MC技术的应用,其色彩、对比度、锐度都比G.Zuiko的版本提高了一个档次。最近有人提出“标头无弱旅”的说法,我觉得在Zuiko50/1.4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我很喜欢这枚镜头,因为价格便宜,我一直想收藏一枚极品,于是才一下子买了3枚之多,遗憾的是到最后也没找到完美成色的。这枚镜头的中群镜片似乎很容易起雾,原因据说是润滑油的挥发成分造成的,可以在OH的时候去除。
P9012337.jpg

比起Zuiko50/1.4,G.Zuiko55/1.2似乎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F1.2的光圈是所有Zuiko镜头里面最大的,与MC的Zuiko50/1.2平起平坐。她的滤镜口径有55mm,金色的前玉看起来很大很漂亮,比50/1.2还要大一圈。只可惜单层的镀膜使得这只金色大眼睛在与MC的后来者Zuiko50/1.2的对决中显得逊色一些。 但是特殊的成像效果,使得她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G.Zuiko55/1.2的色彩偏暖,F1.2下强烈的收差给照片带来梦境般的柔软感觉。如果你想表现柔光镜一般的效果,用G.Zuiko55/1.2的话,连滤镜的钱都可以省了(尽管55/1.2本身并不廉价,不过现在却有降价的趋势,是购入良机)。有一点我比较想抱怨的是,这枚镜头的光圈从F1.2下调一档就直接变成F2.0了,跳跃有点太大。真的很希望中间还有F1.4或F1.8可玩(尽管你可以小心的把光圈环停在F1.2与F2之间)。我曾经做过比较,这枚镜头 F2.0以后的效果要超过G.Zuiko50/1.4甚至后期的Zuiko50/1.4,不愧是当时的顶级镜头。至于与Zuiko50/1.2相比差在哪里,因为我没有50/1.2也说不清楚,也许仅仅在于逆光性能的劣势吧。
P1131079.jpg

Zuiko28mm/f2.8,我07年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她保留了ZuikoMC版本镜头一贯的色彩清新、成像锐利、对比度高的特点。另外我还想说的是,她是Zuiko镜头中,除饼干头Zuiko40/2之外重量最轻,体形最小的,可以说是一款“准饼干”。我经常把她挂在E-410上把玩,别提多般配了。而且在4/3下其等效焦距为56mm,F2.8又完全可用,所以当作4/3的标头替补我想也没什么问题的。
PC085854.jpg

作为OM镜头的一个另类,Zuiko80/f4 MACRO+Autobellows在去年也被我收入囊中。众所周知,Olympus生产的显微镜非常有名。大概是基于类似的技术,O在OM时代生产的一系列皮腔专用超微距镜头也同样表现不错。入手之初,由于Autobellows的挡针位置问题,我只用F4进行了一些错误的拍摄(这点很懊恼。。。)。F4的光圈在使用皮腔摄影时景深很浅,照片效果自然是不会太好。其实如果光圈正确,这枚镜头还是非常锐的。Autobellows挡针的问题后来是通过加了一个OM的非Auto版(挡针固定)的25mm 延长筒解决的。再加上微距闪灯RFC-1set,以及具备LiveView功能和翻转液晶的E-330机身,整套系统变得很强大。由于时间有限,对于这套装备我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这作为一项课题留到今年年中去继续实践吧。
Zuiko804P5123633.jpg

除了Olympus OM口 Zuiko镜头以外,最近我也迈入了徕卡的大门。前后共购入了四枚:Elmarit-R 180/2.8 2CAM I代,Summicron-R 90/2 2CAM, Summicron-R 35/2 3CAM, Summicron-R 50/2 3CAM。

莱卡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光学厂商之一,其产品确实也没有另我失望。

首先想谈谈R180/2.8 WETZLAR。这是我买进的第一枚徕卡镜头,据我所知其版本非常多,具体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别还得请虚室生(4/3网的知名网友)等老徕卡粉丝来详细讲解了。比较幸运我买的是德国产做工非常扎实的第一代2CAM版R180/2.8。说做工扎实真的是不假,全金属镜身,近1.2kg的自重。尽管这枚镜头已经接近40岁(1968年上市的),镜片仍旧没有雾,透明度很高;调焦环、光圈环动作顺畅,无漏油;外壳磨损、掉漆、变形也很少,相信好好保养再用个20年也没问题。BTW:这个头绝对绝对不适合mm使用。作为手感上的缺点,这枚镜头到了冬天拿在手上会很凉一定要戴手套(大概夏天也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否则等着吃红烧猪蹄吧,呵呵夸张了)。说起这个头成像特点,因为我还仅仅是初试阶段,也说不太好,但是感觉徕卡的镜头好像都成像较软,但是软得不令人讨厌,却像融化的白奶油,很有味道。或许这样的收差是在设计时故意保留的?或许是光学制造技术的历史局限所至?亦或者这正是万人迷恋的徕卡味儿?总之关于这点,我这个徕卡初心者是不能说清楚的。R180/2.8这个头在徕卡头里面应该算比较锐利的了,或许正因为如此,严格来讲这枚镜头带有一点点微弱的二线性,背景太乱的时候不容易取得完美的虚化。这点上,R90/2是要比她强一些的。
《枫月》.jpg

R90/2 CANADA 2CAM的购入,我得承认完全是因为受了R180/2.8的毒害,一时冲动所致。这枚镜头最近可拍70cm,这对于像我这样热衷于微距小品的爱好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她到底跟Zuiko90/2比起来谁更强,是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偶前面已经做过二者在室内的比较,分别用的光圈是F2全开跟F4,这两个最常用的光圈值。作为结论:在F2时,无论从锐度、色彩、对比度来说,更年轻一些的(说年轻也有20岁了)Zuiko90/2MACRO占了上风。在F4,二者除色彩风格不同以外,基本上是不分伯仲的(尽管支持莱卡更强的人还是占多数的)。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莱卡的特点不是高锐度,反而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柔软的奶油风格。这种风格在过去没有Photoshop的时候,可能正是摄影师所追求和热捧的一种艺术元素。当然,即便在现在,原汁原味的镜头风格也是很多爱好者喜欢玩味品评的。不知不觉我好像也成为了这样的爱好者中的一员。
P3091623.jpg

R35/2 WETZLAR 3CAM,这枚镜头在我心里绝对占有特殊的位置。和其他徕卡R镜头一样,她也具有全金属镜身,巧妙收纳的一体型遮光筒,这些都似乎已经成了徕卡镜头标志性的设计特点了(老版本的R35/2与R50/2都是分离式遮光筒的)。这本来是一枚小广角镜头,在4/3系统下却变成了等效70mm/f2的中焦镜头。显而易见,用这个焦段拍摄人像是多么的合适。与其他徕卡R镜头不同,R35/2锐利的成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外,对于物体的立体感、质感的表现也相当棒。
R352P1020660-2.jpg


R50/2 CANADA 3CAM,据说莱卡的R50/2是当时的标头之王,MTF曲线显示其具有相当强悍的性能。只可惜我这枚是加拿大产后期的3CAM,但愿其与德产的型号拥有相同的品质吧。因为时间有限,这枚镜头还用得不多。初步的感觉是虚化很漂亮,但是有一点点色散存在。其他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细细体会。(没拍到好片,样片就先用这张了)
P3020947.jpg



在43网闲逛的时候,知道了卡尔蔡斯有一种罗莱OEM版本的镜头,带有罗莱特有的HFT镀膜,性能超群。于是08年年初的时候我也搞了一只来体验一把。Rollei Carl Zeiss Planar 50/1.4。 这枚镜头的色彩真的是棒极了,而且背景散开得非常美。F4左右的时候比较锐利,仅次于R50/2,但是色彩要艳丽得多。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也是一枚很适合人像摄影的镜头。(这张是ルル)
P3222455.jpg


Contax Carl Zeiss 25/2.8 AEG,这是一款被称作“大师的镜头”的牛头。她对于黄色、蓝色的表现很出众,畸变“据说”很小(我用Olympus体验不出来广角的情况,只好“据说”了)。用在4/3系统上,等效焦距刚好是50mm,又一枚4/3的“标头”。缺点也许是由于AEG版本的缘故,逆光性能不太好,耀光比较多。 后来我加了一个遮光筒改善了一些。它的MMG版本贵得吓人,所以一般应用上AEG也足够了。
P2020533.jpg


受到4/3网Brhu斑竹的毒害,07年年底开始我也开始玩Konica Hexanon AR头了。这简直可以说是“专门为4/3用户设计的接口形式”。只要对镜头末尾稍作改动,不需要损坏任何部件,也不需要转接环,就可以装在奥林巴斯或者松下的机身上,并且实现无限远对焦。这个系列从21mm到200mm我买了6支。因为这些Konica镜头价格都很便宜,所以我攒了一套作为其他昂贵品牌的有益的补充。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Hexanon-AR 50/1.7。 这是一枚极其便宜,却又具有优异表现的镜头。我一共买过两只,送人了一只,平均价格1500日元不到。如果你是4/3的用户,而且对手动头有点兴趣,真地很推荐买上一只Konica AR50/1.7。 色彩方面,Hexanon镜头的色彩略显清淡,但是锐度都很不错。比较适合冷色调目标的拍摄,也很适合拍人像。
KAR5014P1276122.jpg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用Konica AR 135/3.2拍到了一次秀眼雀,自此迷上了鸟类摄影。拍摄鸟类我一共用过Konica AR 200/3.5、CarlZeiss Jena 180/2.8+Sigma1.4X、Tokina300/2.8+Kenko 2X三套镜头。截至目前为止,我在4/3网和小春一共发了8期打鸟的成果照片,链接总结在下面了。

打鸟I   打鸟II  打鸟III   打鸟IV   打鸟V   打鸟VI    打鸟VII    打鸟VIII

感觉每次都有进步,也每次都对下一次有更多的期待。这3套镜头里面,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Tokina的328。因为这款镜头是用了SD(超萤石)镜片,使其色彩与锐度都非常不错。加上2X增倍以后,锐度略有下降,色散也明显了不少,不过总体还是要超过没有ED镜片的CZJ180/2.8不少的,毕竟后者不是专门为拍鸟而生的镜头。具体关于打鸟,我还在学习摸索之中,详细的心得还是留在以后再总结了。

我目前购入和使用了的手动镜头暂且总结到这里。许多摄影爱好者都很热衷于讨论新出的电子镜头,我这里所要说的是,手动镜头的世界也是十分精彩和有趣的。这些镜头经历的时间的考验,而且大多数都是为了摄影者一生的使用而设计的,它们才是器材的精华与经典。此外价格方面,手动头良好的保值能力(基本上不降价)完胜电子头,只要良好操作,作为一项有趣的投资也未尝不可。不过镜头世界浩如烟海,如果只顾体验器材忽略摄影本身,是没有出路的。于是手动也好,自动也罢,尽快了解和发现你的最爱,并通过自己的苦练充分发挥它们的能力才是重要的。另外还有一点,对于那些你用不上未来也可能不会再用的镜头,也不要让他们沉睡在干燥箱里。这些镜头历经十几年几十年流传至今可谓相当的不易,应该尽量让他们到那些能够使用的人的手里,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这样才对得起它们啊。有道是:用有限的财力体验无穷的摄影乐趣,这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嘛。

[ 本帖最后由 Aqua-unicorn 于 2008-3-26 23:1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元气 +5 收起 理由
喜欢黑咖啡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20: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写得太长了,呵呵。[.E36A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带 这样的!

不带 总发精品 帖子的!!5555555555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9F3F86] [.9F3F86] [.9F3F86]

为了等你 沙发都木有忍心抢!~~~~

大大 ,收我做徒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敌凹凸曼 于 2008-3-25 20:51 发表
[.9F3F86] [.9F3F86] [.9F3F86]

为了等你 沙发都木有忍心抢!~~~~

大大 ,收我做徒弟吧!~~~~


拜师费 10块,请近期汇到我 私人的 瑞士帐户中

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2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敌凹凸曼 于 2008-3-25 20:51 发表
[.9F3F86] [.9F3F86] [.9F3F86]

为了等你 沙发都木有忍心抢!~~~~

大大 ,收我做徒弟吧!~~~~


哈哈,谢谢支持![.E1C3F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精加精加精。。。不是味精的精[.E1C3F8.] 精化中的精华阿[.713215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1: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像那张是嫂夫人?[.B962]

写这篇文章真是下足了功夫呀[.13D3A51]

重度中毒帖。无解药[.65F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1: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大家眼光都很准嘛 嫂子太可爱拉[.1357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2: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数码时代,叫我们拾起了这些沉睡的老镜头。述说一个个新的故事。

有时候想想这些老镜头,会保留多少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