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3469|回复: 5
收起左侧

[原创&日记] 人人都爱披头士 (不定期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9 17: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本帖最后由 rashe 于 2009-9-29 17:29 编辑

人人都爱披头士,这不是事实,而是……真理,或不言而喻,或言而喻之,或喻而不言。

下面这些文字,就是为了把那些不言喻,言而喻,喻不言的影像之中,鄙人对披头士的爱的片段记录一二,以飨同爱。

人人都爱披头士,爱心不争深浅,排名不分先后。


注意:下文中提到的作品,只会解说与披头士有关的部分,作品的具体内容及情节恕不复述。

一、Abbey Road @ SP

《SP》(SP 警視庁警備部警護課第四係 / 日剧 / 2008)




1、在第四话的尾声登场,以“利物浦清洁(LIVERPOOL Cleaning)”的清道夫为身份掩护的四人暗杀组合,其成员所用代号几乎就是照搬披头士四天王名字:约翰、保罗、乔治、林檎(日语发音谐“林戈”)。
此外,“林檎”就是日语中的“苹果”。这应该剧组的有爱人士有意为之——披头士在1968年成立的公司就叫“苹果公司(Apple Corp)”]。

2、配合清道夫们第一次登场,所用的背景音乐(电台节目播出)便是披头士的作品《All You Need Is Love》(单曲,1967)。在播出《All You Need is Love》时,电台DJ对Beatle的介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

3、清道夫用的箱型车上有“利物浦清洁(LIVERPOOL Cleaning)”的Logo和车贴,该Logo以恶搞Beatles的专辑封面与“LIVERPOOL cleaning”的文字组合而成。
利物浦(Liverpool)是Beatle(稳定期)四位成员的出身地,“LIVERPOOL Cleaning”中的“LIVERPOOL”也很有爱的用上披头士风格的字体。至于被恶搞的专辑当然/果然/自然/必然就是《Abbey Road》(1969)——Beatles解散前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其封面是Beatles四人一直线踩斑马线过马路的行姿……“利物浦清洁”的Logo除了保留“过马路”的剪影外,还在四人身上加上了各种清洁用具……(如下图)

["LIVERPOOL cleaning"专用车上的车贴]


["LIVERPOOL cleaning"的完整logo,见“保罗”半脱半缠半翻转(但logo正向露出)的工作服背面。把连体工作服摆弄成这样子估计有一定技术含量……]


[《Abbey Road》专辑封面所使用的照片]

顺带一提,《Abbey Road》的封面恐怕是地球上被
恶搞次数最多的音乐专辑封面(没有之一),从南方公园到乐高到Swatch,从广告到漫画到会展摆设……总之涉及视觉设计领域的玩意都喜欢拿这封面涮一把。所谓人怕出名专辑怕壮,可见一斑。

也许有人会问:不带书名号的“Abbey Road”是什么东东……Abbey Road(艾比路)作为地名的话,就是英国伦敦的一条街道的名称;而对于披头迷或乐迷来说,便是EMI旗下的一个著名录音工作室,原名“EMI Studio”,位于艾比路3号。
披头士的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就是在这个工作室录灌,时为1962年。事实上,披头士90%以上的作品都是在此完成的,当然也包括前面提到的《All You Need Is Love》。
披头士之所以喜欢到艾比路来释放灵感,是因为这里拥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录音/混音/效果设备,对热衷挑战和拨弄音乐新思维的披头士而言自然是如鱼得水。反过来说,也只有敢玩敢闯敢破旧的披头士能将Abbey Road Studio的尖端的设备用到了满点,耍到了极致,好马好鞍,相得益彰。正如2009 E3微软发布会上,Harmonix(“Rock Band”系列音乐游戏的制作公司)的老板Alex Rigopulos所解说的那样:大家都知道披头士是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却鲜有人了解披头士也是音乐技术的先锋……

大概是因为《Abbey Road》这张Beatles专辑名声太盛的缘故,自1970年起,EMI Studio改名为“Abbey Road Studio”,这一名称沿用至今。70年代以降,英国音乐界的大腕小腕们,如U2、Bucks Fizz、Iron Maiden、Spice Girls等等等等……纷纷慕名签到开麦留声,为Abbey Road Studio留下了豪华的客户阵容。
但是,请相信,上述介绍只是Abbey Road Studio成就魔方的一个面,绝非全部。
今天,Abbey Road Studio已发展为歌、影(电视/电影)、游(电子游戏)三栖,集录、混、灌流程于一体的全方位工作室,为《星球大战》这样的电影,与《杀戮地带》(Killing Zone)这样的游戏制作音乐与音效。

最后……
有关《Abbey Road》专辑名字的来由,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作为Beatles解散前的最后一张的专辑封面,原本是想让披头士喜马拉雅山上拍照留念,配得上世界屋脊的原专辑标题自然也“大气”许多。但此时互不理搭的四天王已不可能完成此壮举,大伙和稀泥的结果就是拍下工作室附近的风景……和披头士,谨以此作为他们共同努力的回忆,与各自再出发的纪念。
因此专辑也定名为《Abbey Road》。


[相关资源]

Abbey Road的
网络摄像头(能看到那著名的,被Beatles踩过的斑马线……)





二、Let it be … imagined @ 《怪兽家长》



《怪兽家长》 [ モンスターペアレント(MONSTER PARENT) / 日剧 / 2008 ]




第4话:息子を絶対医者にしろ!(我的儿子绝对要成为医生!!)


教师时代的小山和明(温水洋一饰)给英一郎听的歌是《Let It Be》。
这首歌的同名专辑《Let IT Be》是以“披头士”名义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时为1970年。
为免混淆,这里再唠叨一下:前一篇提到的《Abbey Road》(1969)是披头士解散前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而《Let It Be》则是披头士解散才后发行的[注1]——曲未终,人已散。


不过,小山播放的《Let It Be》,并非出自《Let It Be》专辑,而是出自披头士的精选集——《Past Masters: Vol. 2》,有图为证:



《Let It Be》在披头士的多张精选集中都有收入,为何偏偏选中这一张呢?为何不干脆把同名专辑秀出来呢?
——哈~哈~哈~“完全……不明白啊!”(by 汤川学@《神探伽利略》TV版)
——但是……“好像很有趣”(出处同上)!
那么,蹲下!预备!开始!写·公·式!(出处同上……被拖走)


咳,鄙人的推理又是(为何是“又”)——剧组中果然有有爱人士存在呀!


《Past Masters》(1988)是披头士的第一张以CD为媒体发行精选集[注2],收录的曲目基本上囊括了之前未发行过LP的单曲(Beatles的单曲一般以EP发行)。开始时,《Vol 1》与《Vol 2》是独立发售的,之后也推出《Vol 1》+《Vol 2》的双碟收藏套装。如无意外,《Past Masters》应是很多披头士迷收藏的第一、二张披头士CD。
从“多播几次都会心痛”黑胶唱片时代的优雅拘谨,大跃进到“播多少次都可以”CD时代的激动与兴奋……80年代的披头士迷们,对《Past Master》的回忆恐怕是刻骨铭心的吧?
作为已流逝的光阴和未消失的怀念的明证,不让小山把《Past Master》塞给英一郎,简直对不起向夕阳与各种主义奔跑的青春,有愧于弹吉他闹运动便可改变世界的信仰吧,作为20世纪少年与作为披头士迷那一份。


《怪兽家长》第4话中另一处与披头士有关联的细节,是英一郎在美国纽约工作的音乐厅……附近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剧中高村树季(米仓凉子饰)就是根据“看得见中央公园的风景”这一线索,发动在美国的人脉去寻找英一郎的。




上图为《怪》剧中,高树律师在电脑上调出的中央公园附近音乐厅的分布图(?)。

我要说:
1、这地图可真够简陋的……
2、高村律师真是神通广大,人脉通天——“看得见中央公园的风景”的地方未免太多了吧?那毕竟是有着3.4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位于市中心一平地儿……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完成了录音棚中的工作,在返回他的住所——中央公园西侧的达科他大厦(The Dakota building)时被枪杀,是年40岁。


被四发中空弹击中之前,他想做的事情只是向他5岁的小儿子道晚安。
和平没有给他一个机会。




[达科他大厦西侧的入口,面向西72大街。]

1980年12月9日10时50分左右,马克.大卫.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在达科他大厦西侧入口的拱门附近刺杀列侬。他放过了先列侬几步到达接待区的大野洋子,然后向列侬连发五枪,其中四枪击中列侬。

此外,上图的最右侧,能看到树木的地方就是中央公园(西侧入口),与达科他大厦只相隔一条马路(中央公园西大街)。



至今,仍有一些人执着的认为,直到披头士宣布解散10年后的那一天,在中央公园望得见的那个大厦入口,五声枪响过后,披头士的历史才算真正完结。
在那之前,还有无数人抱着渺小但坚定的希望:他们,总有一天会get back,重聚在Beatles的旗帜下……

也许,不会。你知道的。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十年好梦,十年异梦,亦有梦醒时分。
至少,也许是至多,兴之所至,他们忽然跑到天台或者马路边上或者其他什么不像舞台的地方,在警察未能驱散非法聚集的听众之前,合唱一曲《Let It Be》。

也许只是你的想象,但Let it be……
Let it be,let it be
Let it be,let it be……

然后,再次各走各路……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你的想象

Let it ……
“砰”
“砰”
“砰”
“砰”
“砰”

枪响。
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是终结。


“真难以想像。”
“其实很容易,只要你去尝试。”[注3]
……
“若干年之后,那个友善的英国青年回家去看儿子,途中还帮人签个名……有人枪杀了他,无缘无故的。”

——引自电影《阿甘正传》




那么,现在,让我们处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人家提到中央公园你就扯上列侬,这只是你这Beatles伪粉丝怨念神经的过敏反应吧?

也不尽然。
事实上,中央公园与列侬缘分不浅。


1985年10月9日,中央公园一处名为“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新景区落成,以纪念“纽约的披头士”,中央公园的长期游客——列侬。那一天是他45岁生日。
他的遗孀,另一位中央公园的长期游客——大野洋子,为“草莓地”的兴建捐献了100万美元。



从此,每天,尤其是列侬的生、忌日,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聚集于此地,在“草莓地”的核心地标——“想象圆”上放上一束玫瑰或几颗草莓,以纪念那位对和平与平等有着无比虔诚与执着的音乐人。





[“草莓地”的核心地标——“想象圆”]


“草莓地”一名源自列侬在披头士时代创作的歌曲——《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1967)。
这首歌中的“草莓地”实际上是列侬的故乡利物浦一处孤儿院的代称。这个孤儿院与列侬故居比邻,其后院的林地是列侬与童年时代的玩伴们玩耍的理想场所。

纽约中央公园的“草莓地”也是一处的林地,其核心地标“想象圆”坐落于公园西侧,与列侬的遇刺地——达科他大厦遥相对望。圆心文字“Imagine”(想象)由那不勒斯出产的马赛克堆砌而成,以纪念列侬的代表作——《想象》。



如果说《永远的草莓地》回忆与过去的象征,那么《想象》就代表着希望与将来,两者结合在一起,寓意着列侬和披头士,以及大多数地球公民的理想:爱、和平、平等。



还有更“打眼”、更直接的根据,回到《怪兽家长》……本集的尾声部分,小山老师毫无征兆爆出自己曾拥有“三丁目的列侬”这一称号……



这,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照应吧?虽然小山老师的唱功……嗯,还是不提比较好,要不,曾自诩“比上帝还受欢迎的列侬”,(可能还有上帝他老人?)大概就要出来表达意见了……




[注释]

注1:事实上,《Let IT Be》在制作开始的时间点比《Abbey Road》更靠前;在完成时间上则反之,《Abbey Road》先于《Let IT Be》发行……这事儿确实有点绕,当中也有故事,但与本篇主题没啥关系,姑且放弃,日后有机会再提。


注2:第一张CD化的披头士作品是《Magical Mystery Tour》专辑(1987,CD版),《Past Master》则是第二顺位CD化作品,同时也是首张CD化的Beatles精选集。
顺带一提,2009年9月9日,重新混音版的披头士CD合集——“The Beatles’ stereo remasters”发售,这套boxset以专辑为主,合计14部作品,共16CD,也附赠了一些图片、文字与视频资料。重新混音版的《Paster Master》(双碟)也被收入,可见此精选集的经典地位。
“The Beatles’ stereo remasters”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披头士主要专辑重新混音为立体声推出的合集。同日,受到高度关注的音乐游戏《Beatles: Rock Band》(披头士:摇滚乐队)上市。
2009年9月9日,这一天是全球披头士迷的共同的奠祭日。


注3:在《甘》一片中,阿甘与列侬电视节目对谈的台词——除去有关天朝的部分——都出自《想象》的歌词。






[相关资源]

《Give Peace A chance》(给和平一个机会)MV歌词

○ 《Let it Be》(顺其自然) MV歌词

《Imagine》(想象) MV歌词




三、Paul is dead @ 西雅图夜未眠


《西雅图夜未眠(缘分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 / 电影 / 1993)





先别忙着去翻《西雅图夜未眠》的电影原声曲目表什么的——虽然《西》一片几乎在所有没有对白的场景中,见缝插针的插进了各种老歌去挪动观众的情绪,但Beatles的作品却没有被引用。原因很简单,《西》用的歌曲都偏爵士蓝调风,要塞进Beatles的歌有点勉为其难(再说,Beatles作品的授权费可是很吓人的哦)。


既然没事,你又拿这片来说事干嘛呢?


要明白,没有Beatles的歌≠没Beatles的事……人人都爱披头士,能上音乐的上音乐;不能上音乐的制造条件也要打擦边球;不能明火执仗的打擦边球了,使阴劲绕圈儿也要插点黑话、对把切口……


比如下面这段: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Sam(汤姆.汉克斯)某天到家后,呼唤他的儿子而没应答,于是跑到他儿子的房间看个究竟。原来他儿子与新女友坐沙发带着耳机听黑胶唱片……(1993年这会儿,CD唱片已面市10年了)
这时,他儿子有点无厘头的冒出这段台词:“如果你倒着播这个(唱片),就会听到‘保罗死了’(Paul is dead)。”


这种插曲的插曲,一般观众大概还来不及一头雾水就过了,而披头士迷们还来不及一头雾水……就笑了,一般还会暗骂道:“喵的,又是这该死的冷笑话。”


列位看官,话说这“保罗死了”的“保罗”,不是别个“保罗”,而是保罗.麦卡特尼——披头士乐队至今硕果仅存的两名成员之一(另一名是林戈.斯塔尔)。前不久,这人还上过XBX360的E3发布会(2009年6月2日),捧《披头士:摇滚乐队》的场,怎么就……

且慢!人家只是说“保罗死了”,没坐实“保罗.麦卡特尼”,说不定此“保罗”是指“保罗·范霍文”呢(阿弥陀佛)?也可能是“保罗.艾伦”(阿弥陀佛)?还可能是保罗张三李四ABC……你二话不说便扯来健在的保罗.麦卡特尼玩填空游戏,未免太扯太不地道了吧?

嗯,“保罗”不能随便死(虽然有些人认为他必须死)……然而,“保罗死了”这句子却是一个“专有名句”,或者叫“约定俗成”。地球上大多数披头士迷都明白,其主语“保罗”指的就是披头士的“大当家”——詹姆斯.保罗.麦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这是确凿无疑的。好比现在网民聊天说水产生猛,一网打尽……知道的人都知道谈的不是海鲜买卖,而是某些屏蔽字转换游戏。


事实上,有关“Paul is dead”,这一话题约定俗成已久,从60年代流传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都市传说。

这一谣言成为传说所途经的加油站,据说是1969年美国底特律的一个电台节目。其过程简单来说是这样:某节目中,一热心听众打来电话宣称:保罗已死。主持DJ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猛的料,于是追问证据。这听众很淡定的卖了一关子:你去把《Revolution 9》这首歌倒着播试试。闲着也是闲着的DJ照办了,然后他认为他听到了一些东西……一句歌词——“Turn me on, Dead man”。这位DJ越发激动,激动到后来做披头士1小时特别节目时又把这个话题翻了出来,大力宣传。这下不得了了,正为披头士闹分手而郁闷的歌迷们一下情绪高涨起来,开始大力寻找“保罗已死”的证据……

怎么找呢?最直接的方法,找人……找披头士身边的人,从制作人到工作室扫地的阿姨问个遍呗。
问题是,阴谋论者告诉我们,阴谋就要阴到底。作为地球上知名度最高的摇滚乐队,主唱翘翘的机密程度,大概比罗斯威尔逮到了活的外星人差不多吧?

所以,资深的歌迷兼一往情深的阴谋论者遂向外发展,将目光投向售货架,寻找流通品中揭示的蛛丝马迹……
且慢!……比逮外星人还要机密的事件,为何还会留有投放消费市场,可供八卦的线索啊?
毕竟保罗是老大哥,虽然披头士已离心离德,好歹也是在一个战壕里战斗过数年的战友,一贯玩得起玩得精的披头士们总不会把这噩耗闷在心里烂在树洞里吧……肯定有宣泄的渠道供“聪明人”们挖掘。
——这大概就是大多数阴谋论者们的逻辑论,“矛盾的统一”。


那么线索是什么呢?
首先,是专辑/单曲/精选集的……封面和歌词。


一时间,各种奇谈怪论甚嚣尘上。比如说在一个唱片封面上,保罗肖像的头部附近画了一辆小车,这就是保罗死了,出车祸死的;比如说保罗打了个赤脚而其他三位穿鞋,这就是保罗死了,穿鞋的怕光脚的——其他三位是去送葬的;比如说保罗手上抓的乐器与其他三位的乐器品种不一致,这就保罗死了,所以与众不同;比如说保罗头上有人的手(摄影角度问题),那就是保罗死了,那手是给他祈冥福的;比如说保罗在封面上照的是正脸,这就是保罗死了,因为正面容易移花接木伪造;比如说保罗在封面上是侧脸,这还是保罗死了,因为其他三人的脸比较正,只有他搞特殊;比如说车牌号/肩章的上英文缩写……好吧,要倒完这些“证据”估计三天三夜搞不完,按惯例省略。
不过,上面列举这些已经算“靠谱”了,还有更离奇的诸如“文字与文字的倒影(半截镜像)可以拼成‘He Die’”,“封面转个90度可以看到死神阴影”之类神兵玄奇,就不提了……


上述这些林林总总的“聊斋志异”,在底特律那个电台节目出街之前,已在歌迷之间流传。按天朝教科书上的惯例,那节目相当于导火线,点燃了某些群众心目中的火药库……

火药库着了之后,一般来说,便有奋力救火抢险的人,有奋力添薪加柴,火上加油的人,也有奋力挤前排看戏的人,还有趁火打劫的人……还会有——既救火也加柴又打劫还要戏更好看的人,比如说《Life》杂志。




大概是因为《Life》的记者们不远万里的远赴苏格兰,不辞劳苦的逮住隐居中的保罗,不由分说的企图采访拍照时,被保罗泼了冷水——并非比喻,确实是在物理上来一桶。所以在正式采访时,除了“您真的活着吗?身体还硬朗吗?日子还可以吗?”之类的客套之外,顺手还给保罗下了一堆“质疑辩解”的套……

比如这样的问题——《佩帕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封面上你戴那个肩章,不是有“O.P.D”三个字母么?那是不是“Officially Pronouce Dead”(官方宣告死亡)的缩写呀……?(如下图)




这种问题妙就妙在无论怎样回答,甚至不回答,结果都只有一个——成全八卦之心。

说“是”……最好不过,保罗is still with us……in our heart。哟嗬,大独家!
说“不是”……当然“不是”啦,玩阴谋嘛,随便坦白了还叫阴谋吗?对了听说你还遁世隐居躲似有苦衷……?独家!头条!
说“解释”……当然要解释何为“O.P.D”了,管你是奥克兰警察局也好,安大略警察局也好,浣熊市警察局(?!)也好……统统都是托辞,都是阴谋。保罗is still with us……is a hoax。特大号!独家!头条!

尤为精妙的是,这个“O.P.D”问题根本就是个假命题——那个肩章上的字应该是“O.P.P”,只是摄影角度问题,使得最后一个“P”看起来像“D”……
像极了某些间谍电影的审讯手段,对吧?
所以,“保罗与我们同在”,确实是个大阴谋,阴到令人发指。问题是……谁才是玩弄阴谋的大玩家呢?

做新闻要“把真理放在事实前面”,我信了……

顺带一提,做这个访问的时间是1969年,而《佩帕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发行日期是1967年,时隔两年……





[《Batman #222》封面]

另一个宇宙中最伟大的侦探也激动了……蝙蝠侠与罗宾的对话如下——

蝙蝠侠:他们来了!他们中的一个死了……是哪一个呢?
罗宾:线索就在他们的专辑封面中!

罗宾手上的专辑名为《亡为生证》(Dead Till Proven Alive),该专辑的封面配图恶搞对象是披头士著名专辑——《佩帕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歌词册的内页。这个内页本尊也是“Paul is dead"流言的“证据”之一。
不过嘛,既然漫画,既然是恶搞……“阵亡者”的指向与我们所在的宇宙中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何不一样?比较下便可窥一二——


(温馨提示:请注意对照漫画和真实的专辑内页之间,背向观众那位有何不同)



《Lfie》毕竟还算是大杂志,有身段讲身价,就要卖面子卖人情,难免遮遮掩掩以迂为直……尚且如此,其他小报小杂志自然就没治了,自然就火力全开毫无保留了。比如下面这本:



这杂志完全可以作为所有八卦杂志的范本,耸人听闻之余完全符合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保罗死亡时间,精确到小时),地点,人物(保罗当然是主角,还有陪葬的隐藏角色哦),起因,经过,结果(包括揭示1966年后保罗的替身)……深度分析,大众视点,独家预测,风险自负。也不必费力介绍了,封面上的东西够看了。
总之,这本杂志相当于一次总结,“保罗已死”的结案陈词,推荐所有阴谋论爱好者人手一册,随时翻阅,举一反三。


行文至此,大概会有人当头棒喝:喂喂,扯了半天,最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没解决——到底是那首歌倒着播能播出“Paul is dead”来着?

答案是: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
首先《西雅图夜未眠》的年代比较久远,高清片源基本没戏。片中这段小插曲的插曲持续时间实在太短,有关“唱片”的镜头几乎一闪而过,要看清楚是那个专辑姓甚名谁,便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只能去翻资料。
翻了n多资料,翻出了无数倒来转去,精彩纷呈的“证据”……然而,确实找不到倒着播的“Paul is dead”。

当然,类似的案例还是有的。
比如说《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据说列侬在尾声时暗吼了一句“I buried Paul(我埋葬了保罗)”,但当事人很快就否认了,老子吼的那是“cranberry sauce(酸果曼沙司)”,你们那是什么耳神嘛!
还有《Glass Onion》的结尾部分,据说倒着播会听到如下歌词“Paul is a dead man, miss him, miss him, miss him(保罗已逝,想念他,想念他,想念他,想念他)”
而,鄙人听到的东西大抵如下:
#¥#%……%!@#!@#!@@@@@@@@@……
也就是……完全……听不出来。


如果你对自己的听力超级有自信,不妨去下载相关资源里的“倒播”,说不定世纪之谜就在你的耳边破解……谁知道呢?
Tomorrow Never Knows.





[《The Beatles》封面,后更名为《White Ablum》,1968年发行。《Revolution 9》的首发专辑]


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何有些乐迷对“倒播”有着不寻常的执着。事实上,这种执着有着合理的因子存在。前面提过,披头士很热衷于摆弄技术,而“倒录”技术也是披头士后期作品中喜欢摆弄的技术之一。
“倒录”说白了就是“反向录音”,制作母盘时故意在歌曲的某些段落以正常转向相反的转向去录音。以这样的技术灌录出来的唱片,放到唱机正常播放时,“倒录”的部分就成了很诡异的“音效”。

这种诡异的音乐正常人类是听不懂的,又有何用?主要用途为:其一,好玩之余可以彰显前卫。其二,埋下“黑话”——不雅、反主流、反宗教……甚至反人类的“异端唱词”(这种异端行为与热爱人类的披头士无关),不留把柄。
而且,与现代的CD机不同,对于传动和回放都使用简单机械构造的黑胶唱机来说,有“倒播”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黑胶时代的发烧乐迷拿到唱片之后,正播一百遍然后倒播两百遍乐此不疲。(还有一些边正播边倒播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的专业爱玩人士,一般我们管他叫DJ。)

与披头士中后期某些试验性的作品一样,《Revolution 9》确实是运用了“倒录”技术的作品。“Turn me on”云云应该是歌词“Number 9”倒放的结果,至于是“有意为之”“别有深意”,还是“无心插柳”“佳句天成”就不知道了。
此外,保罗并没有加入《9》的创作及演出工作。相反,他与制作人乔治.马丁大力反对把《9》加入《White Album》专辑(原名《The Beatles》)。所有这些都成了阴谋论者炮制“Paul is dead”传说重要依据。




最后,我们来聊点余兴的余兴,那就是……保罗真的死了。
列位看官,莫急着扔西红柿……这个“真的死了的保罗”,不是保罗.麦卡特尼,而是一个……路人甲。
别扔,说好说了不急的。

说明白这事最好的办法是先做一下复习。复习啥呢?《Abbey Road》的封面(有关这个专辑的一些琐事可参考上两回的帖子。)
简单的说,这个封面里有除了保罗.麦卡特尼之外还有另一个“保罗”——没打赤脚的保罗。目光如炬者如你,一定看出来了是吧(见下图):


什么?你说除了赤脚保罗之外没看到别的保罗?那么,请看下面……


放大一下……



时为1969年8月8日,这位路人保罗的身份是个退休的推销员,游览伦敦的美国游客。他没理搭老婆去参观博物馆的提议,闲着没事就跟路边的警察(注意,他旁边停着辆警车)谈天说地打发时间……忽然,他注意到在路口的那一边,有四个英国嬉皮旁若无人的一直线过马路……
据说,拍《Abbey Road》专辑封面照片,前后才花了个10分钟。在这600秒中某个瞬间的定格让保罗.科尔先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照片上最不知名的人物,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这样的际遇。一年后,《Abbey Road》已经红到地球人都知道时,他才发现自己上了镜……这还是拜他老婆努力学习演奏披头士音乐所赐,偶然看到《Abbey Road》封面的他恍然大悟:

那天那四个“像鸭子似的”一直线,“目不斜视一下”就过马路的“疯子”,敢情是在拍封面照片啊……
(“鸭子”、“疯子”均为保罗.科尔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的,对披头士排队队过马路的感想)

2008年2月,这位“举世著名的不知名路人”科尔先生驾鹤西去,享年96岁,活得比照片中四位主角的中两位还要久上许多。然后,好事的媒体们都不约而同成了标题党,为这则新闻搞了类似这样的标题——“保罗真的死了”……

这算是……冷笑话中的冷笑话么?

太不厚道了。



(See you next Beatles . )




[相关资源]

● Turn me on, Live man!你可以点这里去下载倒着播的《Revolution 9》(比较明显的“Turn me on”段子是:4:03-4:15,6:27-6:37,8:16-8:38。此外,个人认为0:00-0:28的歌词也值得“关注”)

● Pauls a live man!你可以点这里下载倒着播的《Glass Onion》(片段)


发表于 2009-9-29 2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一般 太长了 而且有点自娱自乐   估计大部分人可能体会不了你那种特别high的情绪吧
不过我觉得你真厉害!!!!对他们了解得这么多!而且都特别细,还有好多种说法你都知道 你甚至还找来了那条马路的摄象头地址  真棒!!!!
不是特别喜欢他们的人看完了虽然不是特别明白  但是肯定跟我一样觉得你总结的特别好!!!!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我打破了你认为的真理,我对这几位留长头发留络腮胡子的男人说不上爱。但我觉得你写的不错,你那种对披头士的热爱之心深陷字里行间打动了我。

于是我在听《HEY JU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确实很强,连我这样不听披头士的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知道,下次啥时候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09: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披头士发烧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8 2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楼主啥时候更新啊
我就爱看全是典故的文章,看完以后不管懂不懂都感觉自己立刻变聪明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