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3055|回复: 69
收起左侧

【闲聊】从四大名著到三国演义,从赤壁之战到魏延之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0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本帖最后由 august777 于 2013-12-8 14:01 编辑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四大名著,但这不是我好学,而是因为喜欢小人书。四个小说中最不喜欢的就是《红楼梦》,当时小人书看了两本就不想再看,原因是对男欢女爱的事情不感兴趣。最喜欢的是《水浒》,以至于当时父亲担心我是不是将来要落草为寇了(笑)。四套小人书当时《水浒》和《西游记》几乎全有,《三国演义》也有一些,但是不全。对四大名著的第一印象是:《红楼梦》腻腻歪歪地很无聊,根本不想看;《水浒》大部分都很过瘾,但结局不好玩;《西游记》开始很过瘾,但越看越没劲;《三国演义》还不错,但是太长太长,看得太累。
  对四本书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中学,当时学校要求每个人都要读四大名著,所以像模像样地买了个全,但没有仔细看全,多数还是一知半解的。不过那时候也开始对四大名著有了很多不解的地方。对《红楼梦》我一直到高中都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不是班主任逼着我们看我估计不会再翻开那本书。可即便是翻看了《红楼梦》也没什么印象,只记得那时候男生们都是把《红楼梦》当黄书看的。对《水浒》传还是翻看过的,当然也是从潘金莲、阎婆惜以及杨雄的老婆开始入手,不过看着看着就开始疑问为什么这群人非要被招安,也不明白为什么打辽国那么起劲的一群人对付方腊却跟吸多了大烟一样的废物。这些问题后期随着接触社会逐渐明白了世道的正反之说,也多少理解了宋江一伙的想法,再高明的梁山群雄始终都是贼,就像我们如今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只有学会去适应。替天行道的忠义理想也解决不了全家老小吃饭喝粥的现实生活。对《西游记》看得就更糊涂了,堂堂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怎么越往后越不行了?之前打金角银角的时候还挺智慧的,怎么到了后来谁都打不过似的。按照孙悟空对付牛魔王父子的打法来排序,应该是牛魔王理论上比红孩儿厉害,红孩儿把孙悟空给烧晕了,照这样说法孙悟空的手下败将哪吒就更不行了。结果出乎意料,牛魔王居然被红孩儿给搞定了。当时很不解这是什么伦理,难道孙悟空叔叔上年纪所以退化了?当然,这个在近几年也逐渐有人提出那是悟空同学积极向组织靠拢的表现,是悟空修心成佛的心历路程。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单看取经小组的人员组成就可以明白什么叫做出身,什么叫做社会地位的区别了,而且这个小组成员也反映了可能是从古至今的一个组织分工定律。回头想想当初有人说“少不看西游”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孩子是没办法理解作者通过一部神化小说来反映社会现实的用意的。剩下的一部《三国演义》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于《三国演义》中涉及的现象或者内容太庞大,所以我就简述下其中一段的几个事件和几个人物的看法吧。
  首先从赤壁之战说起。如今的史学家可以说是大胆,有人提出一个最新理论:赤壁之战根本就是莫须有的,至少这一战不是吴蜀联军和曹操军团打的。提出这样的理论自然有所根据:其一是对赤壁之战在当时的文献中只有《三国志》中的《周瑜传》里提起过,而其他人的传记中却没有提及,甚至在魏蜀的相关文献中提到的都是曹操和刘备在当地有过一战,后来是因为瘟疫才导致曹军后撤,而不是所谓的火烧连船;其二是以长江天险的水势来看赤壁之战的可行性几乎为零,况且曹操军团即便是上当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对于这二条我没话说,对那时候的情况完全没有相关数据证明有没有可能,对史书我看得也有限,没办法通过举证去赞成或者反驳。不过有个疑问一直萦绕不断,那就是为什么当时吴国会让刘备有机会占了荆州,难道聪明过人的周大都督这么疏忽?而且当时还有鲁肃和张氏兄弟辅佐,怎么一群聪明人还不如臭皮匠了?曾看过当时的势力划分和一些纪事,历史上是没有所谓借荆州这个事件的,据说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占了荆州六郡中的四个,而孙权只占了两个。所谓借荆州其实是换,因为刘备需要在当地建立政府,而用自己的一个不太富裕的郡换了孙权手里一个具备行政功能的郡。如果说孙权当时为了两家的友好换郡我是理解的,但明明自己出人出力占头功的事情怎么会让刘备占了四个那么多?照理说刘备当时在江夏,想要跑去占地盘需要经过正在追杀曹军的东吴军队,那时候东吴将领是杀红眼而忘了打仗就是为占地盘了吗?再说这四个郡处于可以进攻川地的有利地势,孙权周瑜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辈,怎么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呢?最不可思议的是如果东吴将荆州给了刘备,却又在之后和刘备抢起了地盘,这还不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关羽败走麦城,而是在刘备准备入蜀之后的事情。只不过当时东吴没有在战争中取得好处,才只好安守本分了。这种吃后悔药的行为不象聪明人干出来的,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之前所说的赤壁之战东吴不是主力,而是辅助。当然,《三国演义》是可以随便写的,毕竟只是本小说。那么就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提起一个人,魏延。
  小说中魏延是在刘备占领荆州之后准备夺取韩玄的长沙时再次出现。他是刘表旧部,转投了韩玄,后为救黄忠杀了韩玄献出长沙城,就当他以为会被刘备封官加爵的时候却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这时候是刘备保住了魏延,可之前刘备曾力荐曹操杀了吕布,所以刘备这人荐杀吕布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刘备其实不只保住了魏延,还在之后对魏延大加提拔,不过此事是刘备作了汉中王之后的事情。实际上杀魏延这段情节在历史上是没有的,魏延的确是这个时期投靠的刘备,但到刘备入蜀的时候他也只是个随军小官而已。我想小说中要写这段是作者承前启后的用意,为诸葛亮死后弄死魏延埋下伏笔。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还收了一个人,就是庞统。关于这段小说中的描写虽然和历史不太一样,但大致保持了原貌,其结果都是庞统加入刘备军团,虽有波折但最终成了军师。史书上好像也记载了当时庞统被提升为和诸葛亮同等级的军师将军,不论小说还是史实这地方都有点怪,别忘了占荆州夺四川这个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可是诸葛亮。照说小说里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算得上赫赫战功,简直可谓刘备的恩人了,而庞统却只是献了个连环计,就算庞统有高人的推荐书和诸葛亮的荐言,但也不至于提拔得那么快吧。刘备可是心理战的专家,这种做法会导致手下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不应该那么大意。史实中这一部分倒是可以理解,一方面诸葛亮并没有搞那么多军功在身,另一方面庞统是有各方面的名士及诸葛亮本人举荐,所以刘备有这个举动也是为了照顾各方各界的颜面,是很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小说中这么安排感觉也是个伏笔,是为了铺垫庞统在后期急于立功主动入川并一再献计。回到现实中,刘备的做法可就有点偏颇了,至少在包括诸葛亮的其他人眼里庞统从一个失败的县令一下子成为诸葛亮在官场的最大劲敌了。做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刘备如此做法等同将新娶进门的二房太太提升为与原配太太同等地位,就算大太太贤惠到允许丈夫娶妻,也不会容忍到让二太太跟自己平起平坐吧。但事实上诸葛亮也对此真的没办法,谁让庞统是鲁肃等人推荐又是周瑜旧部,周瑜鲁肃当时可是大人物,刘备想要拉拢各界关系自然要重用庞统,加上庞统本身就是荆州人士,自然对当地士人阶层和当时投入刘备的人都有一定的稳定和鼓励作用。而此时的诸葛亮也是大度,不但推荐了庞统,还对主公对庞统的青睐毫无异议。是当时诸葛亮是为了大局着想?还是诸葛亮对威胁自己地位的人也礼贤下士?参照他后期的表现我觉得对这两点都不太支持。还是先说刘备入蜀吧。
  刘备入蜀,带了庞统,却把诸葛亮留在了荆州。记得小说中庞统是主动要随刘备入蜀的,不过不管是否属实,庞统其实对此并没有感恩戴德,因为在涪城刘备大宴群臣庆功的时候庞统狠狠地给刘备泼了一盆冷水。按照庞统如此孤傲的表现推想,他更可能是被刘备叫上去西蜀而不是庞统主动请缨的,至少庞统此人不是那种爱巴结主子的人。按照这个推算下去,诸葛亮岂不是等同被刘备打入了冷宫?或者如小说中说的那样,是为了防备东吴和北魏,顺便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救驾才留下了诸葛亮。可是假想如果不是庞统战死雒县,或小说中提到的落凤坡,那么诸葛亮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原本是论出身他比不上庞统,庞统的亲生父亲虽然不行但有个鼎鼎大名的从父,而诸葛亮父亲本来还不错但早死,他是跟着叔叔去了襄阳一带,后来当了农夫娶了丑妻,是乡亲们笑话的对象。就算诸葛亮有才但三国时期乃至到后来晋朝都是论家势的年代,加上庞统的才能也不差,那么诸葛亮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完败。要是拿下四川论军功诸葛亮就更比不上庞统,到时候顶多也就是个地方大员,肯定不能比庞统在中央晋升来得风光。虽然留下诸葛亮可以说对诸葛亮的信任,但信任代替不了事实,没有军功就大力提升诸葛亮的地位这是挺不明智的选择。况且荆州之长肯定不如京官得意,否则关羽后来不至于因为要被调去守荆州而颇有微词,还多亏了有人安抚关羽说那叫信任,非关大将军莫属,搞得关羽自信心膨胀,结果却疏忽一时被吕蒙的示弱所骗而送了命。再说诸葛亮守荆州,可以想象他在那时只能认命的心态,还好老天眷顾,让庞统死在四川,刘备被围给了诸葛亮崭露头角的时机,最终确定了自己在朝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想此时肯定有人会觉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是个大忠臣,那么肯定也是宽宏大量的。诸葛亮的确是鞠躬尽瘁的,为了蜀国可以说是劳其一生,诸葛亮也的确忠贞,权倾朝野也没有做出任何以大欺小甚至不忠的事情。但后面的事实也同样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度,那就是对待魏延的问题上,而他的忠诚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事情让人觉得有那么点不是滋味。照理说刘备是知人善用的,当拿下汉中之后他居然让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作了守边大将,而没让呼声最高的张飞去,可荆州一面却是另一位义弟关羽。貌似匪夷所思,但也表明刘备知道魏延相对自己的义弟是更加胜任的,后面的事实也说明了魏延的确胜任此职。而且关羽因为轻敌冒进而失守荆州,魏延在汉中的表现却很抢眼。如此知人善用的刘备怎么在临死前对诸葛亮却来了个下马威呢?让诸葛亮取阿斗而代之,这绝对是大逆不道之行,可别忘了当时刘备已经贵为九五之尊,就连曹操当年都没取代汉献帝,不管是不是真心曹家还是通过汉献帝禅让才拿到帝位的。可以肯定刘备是对诸葛亮有所忌讳的,即便是刘备小人之心了,但也说明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和刘备亲近到完全被信任。这么忠心的人都没得到信任,而且是两代君王的不信任,一方面说明诸葛亮的确功高盖主,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亮的个性里不是个让人完全放心的人。虽然诸葛亮后期表现得很忠,但通过六出祁山也想象到的刘禅政府对诸葛亮的顾虑很大,如果不是诸葛亮留下几个心腹,可能会在出兵问题受到很大牵制。的确刘禅很脑残,但无风不起浪,中国历朝历代丞相篡权不断,诸葛亮如此不避讳,属实不知道该说这是忠义还是大意了。而且诸葛亮的人事安排上也很让上层惹疑,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力荐了蒋琬等人,诸葛亮其实是蒋琬的恩人,虽然蒋琬的确有才能,但将自己人安排接任自己,在君王看来心里肯定有不痛快的地方。
  再说诸葛亮的器量,照理说他举荐的人个个都很有能力,是很知人善用的,但唯独在对魏延和马谡的事情上例外了。小说中提到诸葛亮在长沙力荐刘备杀魏延,未果,但后来还是设计通过马岱干掉了想反叛的魏延。这是小说为了体现杀魏延合理性所做的铺垫,但即便是小说也没能忽略魏延在出祁山战略问题上和诸葛亮的分歧。当时魏延提议从子午谷奇兵突入长安,而一世英明的诸葛亮居然给拒绝了,理由是:求稳。相反,多年后魏国名将邓艾正是通过这条捷径出奇兵一举灭了蜀国。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毕竟他才是最高指挥官,如果司令的决议还不如一个师长的,这颜面无存是可以想象的。有人会觉得这是诸葛亮从战略角度出发为大局着想,而且求稳本就没错。可实际上当时魏延只要求伍千人,这对声势浩大的北伐大军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的事情。况且当年在唱空城计的时候诸葛亮还是挺大胆的,虽然如今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厚黑计,但也说明诸葛亮不是个不敢做出突破的人,所以说诸葛亮此时更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指挥地位而不是国家大义。当然有人说这是小说情节,史实上诸葛亮没唱空城计,那么就不能说他小气。但对魏延的成见还体现在他后来派兵防御张郃的事情上,张郃是百战名将,对付他诸葛亮居然派出了马谡,属实败笔,说到底还是马谡是自己亲信,而魏延之前刚和自己意见不和过。之后张郃还在后面几次抵御蜀军北伐中表现镇定,屡次献计,如果不是司马懿思维阻塞也不至于导致张郃伤重而死。而魏延貌似被雪藏,直到第三次北伐的防御战中才开始展露头脚,第四次对阵张郃时还大破敌军。除了对魏延,还有一件不太被提及的事情。当初跟随刘备的诸谋士中还有一个能人,只不过小说中没有细细提起,名气也不是很大,有人曾留意此人在跟随刘备到赤壁一战时都是主力谋士之一。可惜记不得其名字了,只记得这人在入蜀后曾放言说自己被主公冷落。当时好几个人都知道此事,可唯独诸葛亮告了御状,刘备就把他给斩了。做个不地道的推断,诸葛亮在经历庞统事件后痛定思痛而不希望在自己的地位之路上再有障碍,所以推此人下火坑。而对于其他人犯了严重错误的人诸葛亮不但网开一面而且还极力保护,就譬如说刚才提到那个蒋琬,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却被诸葛亮给保下来了。理由可以想象,蒋琬虽然有才,毕竟还是个新人,羽翼尚浅罢了。
  其实最体现诸葛亮不够大气的地方还是他设计杀魏延的事情上。诸葛亮临死都不忘记设计干掉魏延,从之前魏延在长沙的那场戏看来他的确是有前科的,所以该杀。而历史上魏延没有那事,诸葛亮之所以要除掉魏延是因为担心魏延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自己的意愿,担心魏延在自己死后一意孤行执行奇袭长安的战略。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魏延的对头杨议,直接导致魏延担心自己受迫害而逃离大部队,最终想要和杨议对打的时候众叛亲离,逃跑时被马岱所杀。可以说其后的记载上对魏延是褒贬各异的,大多都是表扬魏延的军事素养及战斗表现,甚至对曹操的招降也不屑一顾,但同时也指出魏延是个爱出风头又缺乏度量的人。这是符合魏延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的,可以说魏延之死有他咎由自取的成分,但同时也不得不怀疑诸葛亮在此事上有推手的作用。
  当然了,这里不是想讲诸葛亮的坏话或怀疑他鞠躬尽瘁的优良表现,只是对那段历史那段小说中的情节做个对比和揣测,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聊吧。不论怎么思考那些事情,对诸葛亮个人还是十分佩服的。不论是他在世时对刘备军团和蜀国的诸多贡献,还是他死后经他举荐和培养的忠良之才对蜀国的重大作用,都可以体现诸葛亮的旷世奇才之风。只不过对于历史人物,一味的褒美让人觉得有失完满,不论对人对事个人觉得不设立场地去看去分析更好些吧。或者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当今的时事,一味的赞美和一味的批评都有失准确,会造成误导。  

评分

参与人数 5 +101 收起 理由
伶妹妹 + 8 赞一个
flypig3737 + 27 写写文章是很好的习惯
失落红尘 + 22 赞一个
9835 + 22 赞一个
乔治 + 2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2-8 06:1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太长了不过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12-8 07:5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8: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那时候 为了小人书
喜欢上了查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12-8 08:5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名著还是本帅10岁的时候通读了古文版的,回首已有数十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和现代人的道德观念不是一个级别了,所作所为更是差之之千里,怎么解毒怎么理解呢,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9: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现代的人的观念去研究古人的心态,是怎么也研究不明白的,因为古人道德和现代人不同,有人说古人傻,还有人说日本人美国人都很傻,不理解他们的有些做法,也原与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
四大名著、我跳跃的翻看、最终一本也没有善始善终的看完。
真遗憾、如今更不会再翻阅、、、这个话题我出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零六夜 发表于 2013-12-8 07:54
有趣。诸葛亮非治国之才,而只是乱世枭雄而已。此人除了打仗似乎没有干过其他事情。后期的七出祁山更加是为 ...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看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出祁山的亲历亲为多少说明了他也知道蜀中完了,没有后继之人了,他再不多打点江山恐怕以后就没人了。
不过也不排除你说的可能,他有这方面的想法,只是这个感觉不太强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