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632|回复: 23
收起左侧

[灌水吐槽] 又过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7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去年除夕的时候,银七说,我出一块钱,村夫给我们写个故事吧。夫就写了《关于过年》之一、之二、之三……这事情现在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可却是整整一年过去了。

  其实,夫对于过年是不在意的。以前,过年的时候,还热衷自己写个春联儿、放挂鞭炮什么的,现在,没那心情了。今天之所以想起来写这个帖子,是因为下午吃到了一样久违的东西。

  江南的风俗,总的来说,是比较闲适的。比如说,“下午茶”这个东西,好象只有江南有。在江南乡下,即使村夫们再忙,再没有时间,但到了下午,也要喝杯茶的。只是这时的“喝茶”要说“吃茶”。因为这里已经不是“饮”的意思了。

  所谓“吃茶”,就是沏一壶茶,一边饮,一边吃些东西。但他们的这些食物和苏扬一带的江南是不同的。在苏扬一带,他们喝茶,吃的是甜点,是酥糖、烘糕什么的,虽然也有茶社供应包子饺子,但也是甜的。而皖江一带的江南,则是咸品。从口味上说,更接近浙江的江南水乡,如茴香豆。

  皖江的江南,茶点中有两样是别处没有的。一个是茶干,一种用黄豆做的豆腐干。豆腐干子在别处,好象都是做菜用,但是在皖江这一带,更多的是佐茶。这里的茶干,很粘,咬在嘴里有弹性,不象菜场卖的那种软塌塌的,轻轻一掰就断了。茶干的品种也有很多,如鸡丝茶干、火腿茶干等,味道都很好。

  jolly来的时候,请她吃了,她很喜欢。后来,夫去天津看她,又给她背去一大包。再后来,她去日本留学,还没忘记带了一包去,放在冰箱里一直舍不得吃。夫知道了,就又给她寄了一些去。不知现在吃完了没有。

  这里说一下,本来也想寄一些给lovely45和颜料他们两口子的,可是寄费太贵,夫就小气了一下,只寄给jolly了。有机会你们回国来,夫请你们吃吧。汗。

  还有一样别处没有的茶点是——“香菜”。东北人是把芫蒵叫做香菜的,当然那和这儿的香菜不同。这儿的香菜,就是把大白菜帮子削下来,切成丝,晒成菜干儿,晒成以后,洒上咸盐、芝麻等各种佐料,渍一下,封存在一个坛子里,过一段时间,味道浸透以后就可以食用了。

  夫是特别爱吃香菜的。小的时候,没有零食,就抓一把香菜在手上吃。所以看到这个东西,就想起自己的童年。可惜,自从离开山中村后,夫就再也没吃到过乡人村夫土产手制的香菜了。虽然超市有卖的,但味道总是不够地道。

  今天夫的老妈上街去买年货,看到菜场有人卖这香菜,就称了一斤。呵呵,夫看到了,真是喜不自禁,马上沏了壶茶,一边喝,一边就用手抓着吃上了(呵呵,乡人喝茶吃茶点,从来不用筷子的),同时,夫就感慨起来,以为自己十多岁从山中村里走出来,十多年了,乡里乡气早已磨净,现在看来,没有。身上还是一股山人习气。

  于是想起江南乡下的景观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应该是在准备春耕了吧?想起他们在田间劳作,到了下午,坐在田埂上喝下午茶的情景,真是好遥远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5-2-7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忘了解释一下“闲适”这个词儿。
  本来想说的是“文化气息”,但觉得不准确,改成“闲适”了。但江南的民风,确实比较“文化”。
  比如某个农民,姑且叫他马老大吧,他过一条渠,要绕很多路,觉得麻烦,于是要在渠上搭座便桥,就去叫上好朋友牛老二、羊老三等,一起砍树、搭桥。完了,他们会在渠边立上一块牌子,写上“某某桥”三个字,然后在背面,写上立桥经过,说某年某日,马老大过渠,觉得不方便,就叫来牛老二、羊老三等,其中,马老大砍树,牛老二打桩,羊老三刨板……等等,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桥建成,行立此志。
  呵呵,他们也认识不了多少字,写出来还缺胳膊少腿的,但是很有乡风,夫很喜欢他们的这种乡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7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去娱乐村翻了一下旧帖,去年除夕写下的《关于过年》只剩下两篇了。转过来,再看一遍,时间过得真快啊,夫自己都不相信这帖子都写了有一年了。
  
第58帖  关于过年的回忆


  银七妹妹出一块钱,想看点纯净、感性的文字。而今天是过年,夫就想写一点关于小时候过年的事情。夫想,少年时代,总是纯净又感性的吧。

  夫的少年时代,是在山中村度过的。这个山中的村寨,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桃花冲”。不过,虽然叫做桃花冲,却以出产铁矿闻名于世。如果小春会员中有钢铁冶炼专业出身的人,应该知道这地方。1919年,这个地方铁矿年产量就达到了50万吨。
  所以,近百年来,山中村的村民,不种田,采矿。

  这个矿,最早归一个姓霍的广东人所有。后来,鬼子来把它占了。夫看过一个资料,日本占了这地方后,特地为了此地铁矿,在日本国内建造了三座高炉,来炼铁。后来鬼子投降,国民政府将山中村收归国有。

  姓霍的广东人不服,说沦陷前,是他的私有财产。一路告状,告到首都南京最高法院。经多方查证,确属霍姓私有财产。但是,同时又查出日占期间,霍姓广东人曾与日人有合作,属通敌卖国行为。因此,此私有财产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

  1949年春,大军渡江。山中村被人民解放军接管。五十年代,移交给数百公里之外的马钢公司。后来,夫的父亲转业至此,成家育子,呵呵,于是,有了现在在这里摇唇鼓舌的山中村夫。

  夫的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这个山中村里。
  因为村民不种田,以采矿为业。所以,村口就有一个粮站给村民们卖米。这粮站在东头。沿着粮站往西,有杂货店,卖着锅、碗、锹、镐什么的。有代销店,卖着布匹、蚊帐什么的,其中有个柜台还卖着书。有一个储蓄所,有一个小邮局。有一个裁缝店,放着十几架老式缝纫机。还有一个食品店,其实只卖一些咸菜。再往西,还有一个难得见到客人的小饭馆,还有一个做椅子、簟子的蔑匠店。还有打铁的、镶牙的、修钟表的、扎花圈的、绷爆米花的……

  这些店铺夹着一条青石路,就成了街。街的尽头是一条大溪,溪水不深,但是很宽。溪里有小虾、小鱼、泥鳅、山蟹什么的。
  放暑假的时候,夫就成天在这溪里玩。用石灰呛杀鱼虾,用蚯蚓引钓黄蟮。(去年这个时候,夫因为肝功能不正常,住院查了很长时间,不明病因。把这段往事说出来了,医生就怀疑夫在少年时染上了血吸虫。结果送到血防站折腾了一个礼拜,不是。)

  放寒假的时候,溪里是不能玩的了。夫就在那街上窜。冬天的闲人很多,不管哪个铺子里,总有许多清谈的人。
  夫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喜欢听他们瞎掰。夫的记性又好,他们说的那些故事,夫一直不忘。这给夫后来写文章,提供了很多题材。

  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山里人是不讲究的,不管什么东西,塞到屁股底下就坐。实在没有东西,就脱下一只鞋,垫着,坐在地上。
  夫也是。由于经常蹲着,养成了习惯,总觉得站着和坐着,都不如蹲着舒服。以至于现在不管什么场合,都喜欢蹲着。有时候坐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就把鞋脱了,蹲到沙发上去了。

  闲话少说,说这个街。
  夫在这条街上窜的时候,总是寒假的时候。所以,现在想到这条街,总是白茫茫的一片雪景。一群人围着一个火盆,东扯西拉。这个前天看到鬼了,那个昨天遇到妖了。又有一个今天早上被一个没脸的女人打了一个嘴巴什么的……

  他们也谈政治。说林彪是导弹打下来的。是停在大连的航空母舰上的导弹打的……夫当时对这些人是很崇拜的。不出山,居然知道那么多的事。
  夫真佩服得紧。

  但是,有一个人,从来不参加闲扯的。这个人,就是粮站那个卖米的老头。
  这个老头已经很老了,个子不高,矮矮胖胖的。是个秃头,只有四边有一圈头发,而且全白了。乍一看,就象头上系了一条白布带。也有一些胡须。
  夫当时看他约莫有六十岁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不止。

  这个老头从来不参加大家的清谈,好象一年四季就闷在那个粮站里。说话时,方言口音极重。有时候,夫一路闲走,走到粮站了,就翻墙掀瓦的掏麻雀,这老头听到动静,就会跑出来,叽哩咕噜的说一通。夫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他是在威吓夫,让夫别在这儿掏鸟窝。

  有一天,夫在一个给人补鞋兼修车的铺子里,偶然说到了这个老头。夫问,这老头是哪儿人啊?说话真难懂。
  当场就有人告诉夫,你小家伙在这条街上,窜了这么久,你不知道吗?他是鬼子呀。
  啊?

  夫大吃一惊。看看说话人和众人的脸色,又不象是在说笑。就问怎么回事?有人就告诉夫,说这老头当年是个鬼子,后来被俘虏了,就为中国人做事。国民党接收鬼子投降时,人手不够,就把他调来做翻译。
  完了以后,问他随不随鬼子大部队回国?他不敢,害怕路上就被他的战友杀了。于是就留下了。协助做一些矿山管理工作。

  后来,解放军打过来,接收矿山。他也很听话,把他手上所有的地质资料全给了解放军。所以,解放军也没为难他。仍然留用他在矿上做事。
  再后来,解放军把这矿山交给地方了。那时候,讲究阶级斗争啊。有了这个人,牵涉面就大了,阶级之外,还有国际。所以地方政府对他不放心,把他安排到粮站去卖米。

  夫当时吓坏了。电影上的日本鬼子,多凶残哪。想不到,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日本鬼子。以后,夫就不敢去粮站掏麻雀了。有时候,受了老妈的吩咐,去粮站打油,见到他,夫心里都是一颤。
  害怕呀。

  到了开学的时候,就和同学说了。同学们就象看稀罕动物一样,成群结队地一起去看。同学们都说,怪不得他说话那么难懂,原来是个鬼子兵。嗯?公安局怎么不把他抓起来哩?  
  又到了寒假。夫有一天,用弹弓打伤了一只醮水鸟,它无法振翅,只能飞飞落落,落落飞飞,飞到了粮站里。
  夫想到了那个鬼子。当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握着弹弓追了进去。

  夫记得清清楚楚,那也是春节时光。因为夫追进去时,几个人正在粮站大门口贴春联儿。夫估摸着那鸟儿落下的方向,在院子里搜寻。搜寻到老头子的窗前时,我下意识地往里看了一下。
  
  夫看见这老头子正在哭。
  他眼睛闭着,泪水象个喷泉似地往外涌,流得一脸都是……
  夫吓了一跳。赶紧悄没声儿地弯下腰,贴着窗沿儿溜了。

  夫现在想想,不管他是真鬼子还是假鬼子,一个老头,在异乡别处,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坐在那儿哭,是让人同情的。
  不知这老头子,现在还在不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7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9帖  关于过年的回忆(续)


  不知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那么盼望过年。现在,夫对过年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昨天下午,夫的老妈裁了两条红纸,要夫拿毛笔来写对联儿。夫说,算了吧,有什么好写的。
  就没有写。不过,倒想起少年时代关于春联的一点记忆了。

  昨天晚上,夫在《关于过年的回忆》之一那个帖子里说,山中村有一条街。
  这街上有杂货店,卖着锅、碗、瓢什么的。有代销店,卖着布匹、蚊帐什么的,其中有个柜台还卖着书。还有一个储蓄所,还有一个小邮局。又还有一个裁缝店,放着十几架老式缝纫机。又还有一个食品店,不过只卖一些萝卜咸菜。又还有一个难得见到客人的小饭馆儿,又还有一个做椅子、簟子的蔑匠店。又还有打铁的、镶牙的、修钟表的、扎花圈的、绷爆米花的……

  其中哪,有个补鞋兼修车的皮匠铺。铺主姓李,叫李明之,当时在四十岁上下,腿不好,是个瘸子,走路要架着双拐。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他一直没结婚。单身一人在街上开了个铺子,给人补鞋,也帮人修自行车。

  这个李皮匠,不抽烟,不喝酒,有钱就是买书。而且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书。
  照夫看来,他是这条街上第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知为什么,街上的人都拿他的学问不当回事,而且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孔老三。嘲笑他平时说话文绉绉的,喜欢之乎者也,跟孔老二似的。

  有一次,在山上采矿的人,掘到一块碑,碑上刻的全是外国字,大家不知是什么东西。便请会讲英国话的屠老师去看。

  当时的屠老师,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异常漂亮的美人。夫当时好纳闷啊,这么漂亮的美人,怎么会姓屠呢?(这个帖子写完了,夫还想写写这个美人。)
  屠美人屠老师,对着那块碑看了半天,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不认识。

  大伙觉得一定是屠老师年轻,学问不够,便又请了老右派孙校长去看。老右派孙校长是留过洋的,会讲好几种外国话。
  可是会讲好几种外国话的孙校长,看了半天也是叹一口气,摇摇头说他也不知是哪一国的字。

  这时大伙都想起李皮匠了,说他天天读一些稀奇古怪的书,说不定就知道了。于是又去请李皮匠。
  腿脚不便的李皮匠,被大家伙儿连扶带拽地拥到碑前,只看了一眼,就说,此乃佛门之物。碑上所刻,梵文也。速报县上,请专家考古。

  大家伙儿将信将疑,但还是逐级报告上去。县里得到报告,派专家来看。专家一看,还真是个佛教文物。
  后来国家佛教协会的人把碑上的字译出来,证实山中村东南方向的一座叫做“红花尖”的山上,那座叫做“红花山刹”的破庙,就是江南禅宗的驻锡之地。结束了一场学术争论。为此,县里还给李皮匠戴了大红花,发了奖状。

  但是,人家还是不把他当回事。在他铺子对面炸油条的老蔡,有一天卖完了油条,也不收摊儿,却踱过街来,进了皮匠铺。
  哟嗬,我们的孔老三,真是了不起,和尚的字也认得。
  李皮匠不答理他。

  后悔呀后悔呀,早知道我也不讨老婆好了。说不定这和尚字我也认得了,大红花我也戴上了。
  这时,皮匠开腔了。
  果如是,今夜可否请嫂夫人易榻而拥吾同眠乎?

  老蔡听不懂,就说你有话好好讲,不要学猫叫。
  皮匠很得意,哈哈哈,我叫你把老婆送给我。
  老蔡也笑,我也想送给你呀,只怕你那两条腿不一样长,在床上抻不稳呵。
  皮匠一听,顾不得斯文,就骂,死老蔡瘟老蔡臭老蔡烂老蔡挨千刀的老蔡洋炮铳的老蔡……

  还有一个在他隔壁给人家修钟表的古麻子,也是从来不尊敬他的学问的。有一天,生意不多,麻子闲得无聊,就自己带了个凳子过来,对皮匠说,你天天在家读书做学问,我考你一考,有一副古人的对联,你对得上来么?
  皮匠也是不搭理他。

  麻子就转脸问夫,村夫,你读几年级了?
  夫答,初一。
  哦,村夫都是初中生了啊。麻子说,那我今天请教你吧。有这么一副古人的对联哪,我不知是谁写的,你能教给我么?

  夫赶紧摇头摆手,不知道,不知道。现在学校里是从来不教对联儿的。
  麻子却兀自说了起来。不过刚说了个上联儿,“走路象风吹荷叶……”,那皮匠就急了,马上打断了他,村夫,我教你一首诗,雨打塘灰地,反剥石榴皮,虫啃乌心菜,钉鞋蹅淖泥……

  看不起皮匠学问的人中,还有那个孙校长。一年之中,孙校长是很少到皮匠铺来的。但有一个日子例外,那就是年三十儿,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孙校长、古麻子、老蔡那几个对皮匠有几分鄙薄的人,都会准时集中在皮匠铺前,看皮匠贴出的春联。

  皮匠的春联都是自拟自书的,所以孙校长他们要品评一番。比如皮匠老娘死的那一年,他用黄纸写了一副对联,就很让孙校长他们费了一番心思。
  在山中村,家里死了人,过春节贴春联,一般都写的是“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但皮匠不是。

  皮匠的上联是“母亲”,下联是他自己的名字“李明之”。孙校长当时看了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捧了茶杯,转身回家去吃年饭。因为猜不透皮匠的意思,孙校长连年饭吃得都不香。后来还是古麻子一句话提醒了孙校长。
  古麻子说,孔老三那叫什么对联?三个字对两个字,根本对不起来嘛。

  孙校长猛地一悟,就明白了。这对联的意思是说,“李明之对不起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7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这读起来才能感受过年呢。
不过村夫也真是够能转文的,什么都能胡诹出来,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夫  新年快乐!
知道夫爱美女!
那就祝愿夫 桃花满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变变在2005-2-7 23:00:26的发言:

夫  新年快乐!

知道夫爱美女!

那就祝愿夫 桃花满天下!


你还不如说“祝村夫鸡年有鸡运”,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8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8好这样说啦
[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8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山中村夫在2005-2-7 23:03:34的发言:


你还不如说“祝村夫鸡年有鸡运”,哈哈。
那你就去拉皮条算了,作鸡叔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8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夫老大,有没有兴趣把你的帖子都集合一下做个E B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