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小春网 门户 热点导读 军事 查看内容

日本拟研发500公里导弹部署冲绳 中国占岛就发射

2013-6-27 10:08| 发布者: 小春常务客服| 查看: 560| 评论: 6|原作者: 常务客服

摘要: 根据日本新的防卫白皮书,日本将加强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密切关注钓鱼岛。据悉,日本日本防卫省正在开发短程弹道导弹,来遏制中国在钓鱼岛及东海区域内的活动。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中国在钓鱼岛范围内的活动 ...
根据日本新的防卫白皮,日本将加强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密切关注钓鱼岛。据悉,日本日本防卫省正在开发短程弹道导弹,来遏制中国在钓鱼岛及东海区域内的活动。
据日本《产经新闻》道,中国在钓鱼岛范围内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让日本很忧心,而日本由于法律限制,不准许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一旦中国侵占钓鱼岛,日本将很难挽回。
报道称,日本防卫省自2004年以后,开始秘密为陆上自卫队配备多火箭发射系统,并成功开发出可以发射美国陆军战术导弹(ATACMS)的平台,不过ATACMS的最大射程仅300公里,而钓鱼岛与冲绳本岛间的距离在400公里以上。
日本若研发发射程在400-500公里范围内的短程弹道导弹,可以有效遏制中国舰艇靠近钓鱼岛,又可以在岛屿被意外占领时给与对方沉重打击,可谓一箭双雕。
1

愤怒

高兴

无聊
1

震惊

超赞

不解

悲剧
4

支持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平凡小妞 2013-6-27 12:43
也太张狂了,谁怕谁,只是战争对双方都没好处,只有老美会笑。
引用 a2410925 2013-6-27 13:57
美国政府才是罪恶的源头。
引用 lusion 2013-6-27 20:18
安倍借机谋取政治筹码呢~~
引用 gonover 2013-6-28 15:56
想和中國拼火力么
引用 fuck杨凯 2013-6-28 17:01
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失误

经过上个冬天的严寒之后,德军在经过春天的复苏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一次,×××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以原南方集团军群为核心的A,B集团军群扮演了1942年夏,整个东线的主角,南俄的战局就此拉开。



第6集团军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命运的核心,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命运则和德军在南俄乃至整个东线的命运息息相关。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无疑对德国的最终失败有关键性的转折作用,那么在这里德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失败,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关于南俄一系列行动德军集团军的编制布置情况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后南线德军编制及其演变情况及一点战术假设



叙述的起点就从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群的进攻开始。



B集团军群的攻势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北翼部署有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位于库尔斯克一带。



他们的编成为:



(1)第2集团军,下辖第13军,第7军,和第55军。



(2)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下辖第24装甲军(后调拨归第6集团军指挥),第48装甲军。



◇ 南翼部署有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位于别耳果罗德至哈尔科夫一带。他们的编成为:



(1) 第6集团军,下辖第8军,第17军,第51军和第14装甲军,(第24装甲军后由第4装甲集团军调至)



(2) 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下辖第40装甲军(于7月17日调拨归A集团军群指挥),第4军和罗马尼亚第6军。



在南北两翼间有匈牙利第2集团军策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钳型攻势。



北翼德军的目标是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沿顿河南下建立一条防线,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第2集团军则据守此处,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联系,其余部队沿河南下。南翼德军则直指斯大林格勒。从整个南俄战局来看,B集团军群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与北翼德军在B集团军群中所处的作用类似,即建立一条保证南翼行动的防线。仅从这里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考虑到B集团军群只是南俄作战的一部分,与A集团军群相联系起来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一:



“德军有限的兵力被分散成两个方向,即B集团军群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和A集团军群的高加索方向,而关键问题在于后面。这两个集团看似是一个钳型攻势,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部队的推进。这两支军团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战术上难以相互联系策应但是在战略结果上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不利态势,这不能不说是不利的。



“而且,从战略上讲,在大致相同方向如果分散成2个较独立的进攻,那么应该以用这一点采取迷惑敌人的手段,使其难以把握真正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就象法兰西之战一样。而事实上,德军两个方向上的目标再明确不已,抛弃了德军以往的进攻特点,而使得敌人易于推测出德军下一步的行动,战争成为一场正面强攻,这又将德军推向不利的境地。



“再者,从整体来看,德军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演化成了两个,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的战略方向只有一个,这使得他们在采取策略的时候更加轻松。”



不过,由于苏军在顿河上游一带的兵力较薄弱,初期的进攻还是比较顺利,这使得×××和最高统帅部都乐观地认为苏军即将精疲力尽,从而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性和敌人的威胁。



7月17日,由于担心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力不足,而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调给A集团军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之举。

此问题之二:



“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没能认清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的关系,而且颠倒了它们。没有北翼战线的稳定,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将付之东流。事实证明。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一个胜利的前提。×××要做的是加强B集团军群的实力,以使其尽早实现南俄胜利的前提条件后,再调拨适当兵力支援高加索的进攻;但他却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疲软的迹象所误导。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调动了离A集团军群较远的第40装甲军,而不是更*近它的第14装甲军,这样劳师疲远,浪费燃料,还使得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减缓,并给敌人以更多的时间加强防御,而这些防御对实力消耗很大的第6集团军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困难”



尽管如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依然在取得胜利,但也不是说这些失误没有产生影响,灾难总是在错误的累积中发生的。



7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48装甲军在柴姆兰斯卡亚(Tsymlanskaya)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并在8月7日,击败了苏军,渡过了顿河,将苏军逐出了卡拉奇(Kalach),在这一带击溃了苏军约12个师,5个装甲旅。8月21日,第6集团军在威尔加奇强渡顿河,在8月23日,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市区北面的伏尔加河河畔。



从进攻的进度上就可以看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抵抗大大加强了,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这种激烈状况也是德军直接战略强攻的结果。在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三:



“可以看到,德军在选择渡河地点的时候依然采用了直接手段。如果在顿河上游渡河,那么遇到的困难将小地多。这是由于:首先,上游河道平直,流速较缓,而德军实际的渡河点在顿河大弯曲处,流速相对要快;其次,上游一带的敌人防守力量明显比大弯曲处薄弱,有利于渡河;最后,河湾处苏军以较小的防御宽度即可以控制较大的河面,而在河道平直时是做不到的。以上是就渡河而言在上游渡河的优点。



“此外还有战略上的考虑,在上游渡河更加顺利,可以节约时间,兵贵神速;而且苏军应该早已明确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在其正面加强防御,这样做将打乱敌人的部署,出乎其预料,并剥夺敌人天险的优势。



“如果这样做更有利于实施‘萨拉托夫策略’。萨拉托夫是斯大林格勒后方最重要的兵力物资集散中心。在上游渡河后可进一步切断萨拉托夫于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使敌防守力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在此可以采取坎尼模式‘铁砧’战术,以斯大林格勒南面,伏尔加河南岸部队为‘砧’,吸引牵制敌人,以北翼部队为‘锤’,从背后将敌人摧毁,加以切断和封锁萨拉托夫与斯大林格勒间的联系,敌人的抵抗要容易破解。而如果象原先那样强攻,斯大林格勒将不断获得补给,从而将德军牢牢拖在这里,陷入一场阵地战,并等待强大反攻部队的集结,这一状况对苏军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也是德军应该极力避免的。



“为何德军一再采取直接强攻的手段,而丧失以往灵活多变的作风?这也许和×××的过于乐观和轻敌有关,也有可能与鲍卢斯这个前参谋长过于谨慎保守的作风有关。”



这里要提到一点,8月间,尽管盟军在迪厄普的登陆以惨败告终,尽管宣传机构大肆宣扬“欧洲堡垒”是如何的坚固,×××本人打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加之11月初,非洲军团在阿拉曼会战的失利及美军在北非登陆,所以援兵大多数已不再运往东线而是运往法国和突尼斯,“大德意志师”等一些精锐部队也被调往西线。

在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9月15日,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城战开始了,而且还是兵力消耗极大的巷战。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德军终于基本控制了该城。



到10月中旬,德军的形势如下:



“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相当减弱,于11月10日退出了前线进行休整,现在正在科特尼可夫地区中。



“第6集团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及其周围,也守住了伏尔加河与顿河间的缺口和卡恰林斯卡亚与克里特斯亚卡(Kletskaya)之间的顿河河岸,惟一的例外是苏军在可里门斯卡亚(Kremenskaya)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在可里门斯卡亚以西到费辛斯卡亚(Veshenskaya)为止,是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负责防守;而且从11月2日起,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原为曼斯坦因第11集团军之一部分也奉命调来扼守伏尔加河肘部南面的艾尔吉尼山地(Ergeni Hills),以掩护右翼和诺伏罗希斯克—斯大林格勒铁路。曼斯坦因军团的其余部分则奉命调往列宁格勒方面。



“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为意大利第8集团军,处于费心斯卡亚到巴夫洛夫斯(Pavlovsk)西面建德顿和河岸上,在它的北面即为匈牙利第2集团军,一直延展到柯罗托尼亚克为止,在那里它又与沃罗涅日地区vde德国第2集团军取得了接触。(引用自富勒的《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



这一情况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此问题之四: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怪罪在德军薄弱的兵力和部署上,苏军敏锐的判断力和雄厚的资源实力给轴心国军队以沉重打击。

“11月19日凌晨5点,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苏军第21集团军,第65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兵力为3个坦克军,4个骑兵军及21个步兵师。从克列兹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桥头堡初级,迅速突破了罗马尼亚的阵地。选择这个地点突破又它的好处。这个地区驻守力量薄弱,而且既不远离第6集团军又不过分的接近,这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第6集团军的阵地至苏军突破口约60英里远,此时他们仍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激战,所以无法采取有效的机动防御来支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二个,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德意第8集团军和匈第2集团军显然没有支援它的能力。只有第48装甲军实施了支援,但是面对大量苏军只是徒劳。因此,在这个地区的突破既有效又安全。



“这只是包围第6集团军铁钳的一支,另一支,叶廖科率领的苏第51集团军,第57集团军 于20日突破了扼守艾尔吉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阵地。突破阵地后,该苏军军团分为两翼,右翼直指卡拉奇,左翼则直指科特尼可夫,这里正是第4装甲集团军修整的地区,苏军的企图很明显,即阻止第4装甲集团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增援。11月22日,叶廖科部队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取得接触,第6集团军被包围了。在此后一个礼拜中,德军都有突围的机会,但是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做,因为德军统帅部多次表现出了能在危急时刻最终反败为胜的奇迹,鲍卢斯也深信这一点。曼斯坦因也说过,在11月突围并不一定比等待救援更好。



“可是到了真正需要突围的时刻,德军却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曼斯坦因升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但他手头的兵力大多数都是早已疲惫需要补充的部队,而且还要不断应付各个战线上苏军可能的反击,以免其自身被围,最荒唐的是,本来就不够的兵力还有一些先前被调往列宁格勒地区参加那个后来被放弃的‘北极光’计划。



因为种种原因,‘冬季风暴’的解救计划没能成功,与此相策应的‘霹雳’突围行动也最终没有实施。这不是因为鲍卢斯不愿突围,他曾多次要求突围,而是因为他不愿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行动。而此时作为他上司的曼斯坦因也不敢授权他这样做,因为能否突围成功还是未知数,即使突围成功,可能对友邻部队带来的影响也难以估计。



这还同一个因素有关:1942年6月19日。隶属于第40装甲军的第23装甲师作战处处长得飞机在前线被击落,他正携带者几分关于攻势部署命令,这使×××勃然大怒(第40军的军长施图姆将军就是因此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发配至非洲军团并最终战死沙场),因此下令任何一个军官只能了解其个人的具体任务,这样就束缚了军官的手脚,使得他们不能从全局判断下一步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的是,第6集团军的牺牲不是无谓的,从1942年11月22日到1943年2月2日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最多时牵制了143个苏军师,甚至最后还牵制了50~60个苏军师。在绝对劣势下从被围初的20万军人及7万非战斗人员在皑皑白雪饥寒交迫中坚持到最后只剩下9万军人和4万非战斗人员,虽然他们已经绝望,虽然他们抱有怨言,但是他们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不论是成为俘虏还是以身殉职。而绝少出现投敌,叛乱和溃散的现象。



他们在最艰苦最危急时刻的表现和一切牺牲,都忠诚坚强地维护了德国军人的荣誉,应该赢得大家的尊敬。
引用 hynerpeton 2013-6-28 18:49
日本这是要干嘛?

查看全部评论(6)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