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5月20日电题:“蓝鲸心脏”的守护神——记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机电专业官兵群体
郑良振、于航、王庆厚 这是一个在特殊环境、经受特殊考验、执行特殊任务、做出特殊贡献的英雄群体—— 他们,多年如一日工作在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中,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3岁,然而他们的军功章却能铺满一条百米跑道,研发的成果令中科院院士赞赏不已; 他们,就是被誉为“蓝鲸心脏守护神”的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机电专业官兵群体。 “中国达人” 潜艇内的各类设备、仪器仪表上万台套,宛如一座水下“科技城堡”。潜艇部队的机电官兵,凭着对它们的熟悉和了解,在“科技城堡”里上演着一幕幕的“中国海军达人秀”。 二级军士长苑广成是一名电工专业的士兵专家,曾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船用电缆故障检测和定位,在国内乃至世界一直是个难题。苑广成结合20多年的艇电、岸电经验,上千次地在各种恶劣环境里实验、调试,有时为解决一个课题,他连续10天不离机舱。 成功属于肯付出的人。苑广成研制出了某故障检测设备,为潜艇电力系统的通畅又立了一功。 创新,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不摔几个跟头就找不到“北”。 某监测室主任吴水海不怕摔跟头。为了建立起潜艇故障监测诊断体系,他带领骨干队伍不分昼夜采集了机械、温度、油液等方面的各种物理化学信息,光存储信息用的设备就装了满满两大柜子。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吴水海和课题组成员经过近10年的艰辛努力,潜艇故障监测诊断体系终于建立起来。这一成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装备的完好率。 潜艇上许多机电设备不可拆卸,艇员的实操训练遇到了难题。取得10多项发明革新成果的机电长吴占杰,带领官兵又走上了创新之路。 2011年初,吴占杰带领技术骨干,用8个月时间连续攻克读图建模、动态链接、配音剪辑等诸多技术难题,研制出模拟训练平台,大大缩短了人与装备的磨合周期。“钢铁英雄” 一次,正值某艇执行任务。航行中,这艘艇先后完成多项试验任务,验证了十几项技术指标。 正当喜悦的气息遍布全艇时,某管路突然发生故障,炽热的蒸汽充满整个舱室。 “大家不要慌!都让开!”雾气中,刚刚当上副机电长的孟昭旭推开面前的战友,不顾一切地摸索到主机操纵台。 凭着冷静的心态、无畏的勇气、精准的操作,孟昭旭消除了隐患。然而,他却因长时间吸入大量蒸汽晕倒在战位上。 忘我拼命地工作,过早地透支了孟昭旭的身体。45岁那年,他永远地倒在了战位上。 说到舍生忘死,“深海铁汉”李洪海也算一个。 那次,某艇正准备进行一项重要试验。起航前3天,时任机电长的李洪海病倒了。出海时,他要求两个战友架着自己上了艇。 “嘎,嘎!”熟悉的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全体艇员,各就各位!”听到口令,李洪海不顾一切地直奔战位,左手扶着椅子,右手拿着报话机,准确地下达着一道道命令…… 事后,李洪海再也支撑不住,一下晕倒在身后的桌子上。 像这样舍生忘死的“钢铁英雄”在这一群体中还有很多——3次冲进故障舱室疏散官兵、抢修设备,2次因温度过高和吸入有毒气体而晕倒的原杰;不顾风大浪高,数次从上甲板往返故障舱室的詹武军;身患肾结石,放弃药物治疗,反复要求医生提前给他做体外碎石手术的倪江…… “民族脊梁” 翻开某艇员队机电班长徐吉华的结婚证,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张结婚照——是从两张不同照片上剪下的大头像硬拼在一起的! 原来,他们结婚时,照一张黑白照片要一周后才能取。只有7天婚假的徐吉华根本等不及,于是他俩各拿出一张一寸照片就到民政部门登记,一本特殊的结婚证就这样领到手了。 “潜艇第一兵”刘忠文“姑嫂拜堂”的故事,在基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忠文的婚礼定在年末,可直到新娘子迎进家门,仍不见新郎的踪影。万般无奈,刘忠文的父母硬拉着女儿来了个“姑嫂拜堂”。 而此时,刘忠文正随潜艇航行在碧海深处。 “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海军十杰青年”、二等功荣立者郭金海,第一次见到儿子时,小家伙儿已经半岁多了。 那年,刚执行完任务,郭金海休假回家照顾临产的妻子,可到家没过三天,就接到归队执行任务的通知。 郭金海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是在两个月后。妻子告诉他,儿子刚出生就得了严重的黄疸病,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妻子生产,丈夫远航”。在机电官兵群体中,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会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 一首《潜艇兵之歌》,唱出了他们的使命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