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3日电(郑清风、李子润)他只有初中学历,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为坦克装备查体诊病;他身处基层保障一线,却先后两次在兰州军区大比武中击败群雄摘得桂冠;他没有获过一项全军科技奖项,却凭着维修“绝活”屡屡危急时刻大显“神手”。
他叫巨广,是新疆军区某坦克修理营一名班长。当兵12年,他两次荣立二等功,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是战友眼中的“金牌神医”。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百遍” 12年前,巨广从东北黑龙江来到大西北当兵的时候,对装备维修一窍不通。 巨广所在的坦克修理营组建33年来,执行重大军事任务50余次,维修坦克装甲上千辆。 “英雄的部队没有狗熊兵!”入伍那天起,巨广就把“当兵打仗”的信念融入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 为了跨越学历低、基础弱的“瓶颈”,他勤学苦练,坚信“眼过千遍,不如手过百遍”。别人休息,他钻进坦克摸索电路;越是脏、重、累的工作,他越是抢在前面干。 发动机是坦克的心脏,也是最难维修的地方,巨广利用点滴时间翻遍所有能找到的中外装甲装备发动机资料,一项一项地“啃”掉了种种技术障碍…… 入伍不到3年,巨广通过“望、闻、问、切”,练就了一手给装甲车“抓药”的绝活。 2011年,巨广所在营分来一名刚毕业的博士生。恰好一辆新型坦克发生故障,博士认为问题出在喷油器雾化上,巨广却作出了空气滤清器出了毛病的判断。 面对两人的“PK”,维修小组兵分两路,分别检查了喷油器和空气滤清器,结果果真是空气滤清器出了问题。 “巨广‘PK’掉了博士生”的消息在官兵中不胫而走。面对夸赞,巨广说:“没什么绝招,靠的全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像打仗一样对待每一项工作 巨广把每一项任务当作上战场一样对待。 当兵第5年,巨广凭借过硬的维修技术当上了车体修理连班长。在他带动下,“把工作当事业干”成为全班的“班训”。 连里组织装备维修业务训练,以前都是在室内进行,巨广却把全班带到气温高达35摄氏度的野外实战化组训。平时维修装备,巨广时不时把扳手、钳子藏起来。找不着工具,班里战士只好想别的办法解决。 巨广说:“这样能锻炼大家随机应变主动解决难题的能力,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可能什么条件都给你准备好。” 2005年6月,巨广代表部队参加兰州军区装备技能大比武。 决赛中规则要求:所有选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完成对某型坦克的转向操纵装置分解结合。巨广将烂熟于心的操作程序发挥到了极致,拆卸、组装、调试一气呵成,时间停在了40分钟。最终,巨广凭借规范流利的操作赢得了金牌。 2012年6月,兰州军区举行训练尖子创破记录比武竞赛,在官兵同台竞争、全程比武淘汰的严苛规则下,巨广再一次将金牌收入囊中。 危急时刻大显“神手” 戈壁腹地,某师千人百车千里机动执行演习任务。“激战”中,一辆坦克在关键路段“趴了窝”。 “找巨广来!”电话打到巨广单位。他对着话筒听声音、问“病情”紧急远程会诊。一会儿功夫,坦克就在他的遥控指挥下“手术”完毕,继续奔赴战场。 “找巨广来!”如今已成为新疆装备修理战线的“热词”。入伍12年来,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巨广从未失手。 2012年4月,正在参加比武竞赛的巨广接到通知:赴千里之外的某坦克训练基地执行紧急维修任务。 没有任何犹豫,巨广迅速赶到维修地点,短短一周时间,就将3辆新型装甲装备重新送上了训练场。 巨广还曾修改了全军统一使用的维修教材。 某新型坦克列装部队后,因操纵装置安装缝隙过大,造成坦克在停止间转向时不够灵活,战斗力提升受到影响。巨广经过上百次反复摸索研究,得出了最准确的安装缝隙数据,将教材给出的13—22毫米修改为16—18毫米。按照这一数据重新对数十辆坦克进行调整后,再未出现此类问题。 消息传到负责研发的院校专家耳中,经过实地检验,专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兵真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