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小春网 门户 热点导读 科教 查看内容

解剖课上学生向遗体捐献者鞠躬 尊称"大体老师"

2013-3-29 10:03| 发布者: 综合客服| 查看: 278| 评论: 0

摘要: 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2011级临床8班,有8个同学约定了一个特殊的仪式:每次这门课开始时,大家穿着白大褂,默默地站在老师的周围,低着头,持续一分钟。这是一堂局部解剖课,这个实验组的同学簇拥着的,被橙色布袋覆盖 ...

 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2011级临床8班,有8个同学约定了一个特殊的仪式:每次这门课开始时,大家穿着白大褂,默默地站在老师的周围,低着头,持续一分钟。这是一堂局部解剖课,这个实验组的同学簇拥着的,被橙色布袋覆盖着的,是南医大最特殊的教育者——“大体老师”。

    先学会尊重“大体老师”

    “相当于说声‘老师好’。和走上讲台的老师不同,‘大体老师’没动作不说话,但他们却用高尚的行动,支持着医学事业发展。”班长郁婷燕说,“和‘遗体’这种冷冰冰的词相比,学生们更愿意使用台湾慈济大学的提法,称他们为‘大体老师’。局部解剖学的第一课,老师就带着我们全班向‘大体老师’默哀。”郁婷燕说,但从那之后的每次课,这8位同学一直坚持着这简洁的小仪式。“没有人要求我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给郁婷燕上解剖课的张露青老师始终记得这样一位老奶奶。“她拎着大包小包,衣衫破旧。从外地来南京,找到南医大志 友办公室。”张老师说,老奶奶希望去世以后捐出遗体,但不知道怎么办手续,张老师拿出申请表给她填写时,老人说她不识字。接近中午了,她从包里面拿出炒 米,问我要开水准备冲炒米当午饭。张老师随即就去食堂为老奶奶打了一份盒饭。“可她并没有吃,而是小心地收好,说是留到晚上。”

    “这样贫寒,可她想要捐献遗体,这让我感动。”张老师说,她在同学们本学期的第一堂解剖课讲了这个故事。并告诉大家上解剖课时应该:默哀、感恩、严肃、认真。

    “大体老师”都是谁?

    “到本学期解剖课全部结束时,老师才会让我们看他们的病历和死亡报告,所以现在并不知道这些大体老师来自何方,但我们始终感谢他们。”周正同学说,同学们现在都是在网上了解并记住这些“大体老师”的:

    2013年3月1日,淮安市100岁的吴舫老人去世。2011年,吴老就和儿子谢广亚一起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这不仅是淮安市最早的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唯一一对母子志愿捐体,吴舫老人也是我省遗体捐献年龄最长者。

    2013年2月1日,泰州79岁的“爱心奶奶”周剑秋因为多发性骨髓瘤医治无效去世。南医大接受了周奶奶的遗体捐献。从2005年开始她带 动多位老人为贫困孩子织毛衣,泰州人民称她们“爱心奶奶”。老人早年学医,自从签订了捐献协议,就拒绝服用除止痛药之外的其他药物,“我的病在骨头里,五 脏六腑都是好的,别因为吃药把内脏吃坏了,到时会对学生们研究有影响。”

    2012年7月20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秦杰去世,享年86岁。老人遗嘱明确“遗体捐赠,不举行任何治丧活动”,这是他为社会做的最后一点 贡献。2012年6月2日,在得知16岁的女儿心脏的疾病没法治愈之后,40多岁的朱先生决定,将女儿的眼角膜捐献,希望让别人恢复光明,遗体则捐献给南 医大供科研使用,希望未来能有医治女儿所患疾病的方法。2012年2月28日,南医大护理学院大一学生李娟被黑色素瘤夺去生命,她生前决定把遗体捐献给母 校。

    “他们的课太需要珍惜”

    局部解剖课是实践为主的课程。王仪春同学说:“书本描述的人体结构,我们要在标本上验证、亲眼看到,才能对这个部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整个学医期间,我们只有这样一学期的机会去接触‘大体老师’,这门课太需要珍惜了。”朱家丽同学说。

    “每年至少需要100例!”南医大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说,目前南医大每年招生2000人左右。虽然现在志愿者捐献遗体的人数逐年上升,但 每年仍不到70例,用于教学所需的至少还缺三分之一。接收的遗体主要用于人体解剖教学。“会先用福尔马林等液体进行防腐处理3年以上,然后开始使用。”目 前的遗体捐献数量仍然无法满足医学教学需要。

    “因为遗体数量不够,对教学还是有影响的,有部分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解剖操作。”不过,对于其他有实验需要的医学生,学校通过开设选修 课的方式让同学们网上报名。因为名额有限,每学期到了这个时候报名场面都很火爆。同学们选这门课基本上都不是冲着学分来的,很多同学已经修满了学分还是要 来选,为的就是多动手,多实践。大家都体会到,机会来之不易。学校教务处的一位老师说。(通讯员 蔡心轶 扬子晚报记者 蔡蕴琦)


愤怒

高兴

无聊

震惊

超赞

不解

悲剧

支持

最新评论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