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小春网 门户 热点导读 科教 查看内容

两学术新星因病魔英年早逝 1个36岁1个37岁

2013-3-20 10:45| 发布者: 综合客服| 查看: 340| 评论: 0

摘要:   张晖读大三时   写出“惊世论文”   1977年出生,上海人,在南京大学读完研究生后,又到香港科技大学文学部读了哲学博士。2006年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同事和同学们的眼中,张晖就是天生搞学术的。在南 ...
张晖读大三时   写出“惊世论文”   1977年出生,上海人,在南京大学读完研究生后,又到香港科技大学文学部读了哲学博士。2006年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同事和同学们的眼中,张晖就是天生搞学术的。在南京大学读大三的时候,张晖就写了一篇学年论文——《龙榆生先生年谱》,后来在2001年,这本学术专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年谱》,让著名的文史专家  张晖读大三时   写出“惊世论文”   1977年出生,上海人,在南京大学读完研究生后,又到香港科技大学文学部读了哲学博士。2006年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同事和同学们的眼中,张晖就是天生搞学术的。在南京大学读大三的时候,张晖就写了一篇学年论文——《龙榆生先生年谱》,后来在2001年,这本学术专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年谱》,让著名的文史专家
张哲任教东大   多次获科技大奖   1976年7月生于苏州,199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两年后,重返东大电子工程系攻读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3年后,留校任教。27岁时,他参加江苏省科技厅最大的科技计划项目——移动信息终端系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领导研发团队圆满完成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并形成智能导航仪系列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  张哲任教东大   多次获科技大奖   1976年7月生于苏州,199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两年后,重返东大电子工程系攻读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3年后,留校任教。27岁时,他参加江苏省科技厅最大的科技计划项目——移动信息终端系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领导研发团队圆满完成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并形成智能导航仪系列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

  30多岁,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最好的年纪。在家,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单位,也是业务的骨干。但是,近日,两个杰出的青年学者,一个36岁,一个37岁,突然离开了人世。这两名学者,一个是37岁的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研究员张哲,一个是36岁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都在最美好的,英年早逝。

  实习生 顾媛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俊 金凤 刘峻/文

  金凤/摄

  制图 李荣荣

  36岁的张晖

  3月19日上午10点, 张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将要井喷的时候,却突然消失了。”说起张晖的去世,他的同事都很痛惜。张晖才36岁,毕业于南京大学,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副研究员,是个杰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同事眼中的张晖

  学术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

  “杰出的青年学者”

  当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杨早时,他还没从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中缓过神来。杨早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跟张晖是同事。“杰出的青年学者,这个称呼,对张晖来说,当之无愧。”杨早说,张晖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成就非常突出,无论是项目、评奖,还是出版的书,都在研究所内遥遥领先。

  而张晖所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所,曾是个大家辈出的地方,钱钟书﹑俞平伯﹑季羡林等大家都曾担任过这个研究所的学术委员。而张晖是这个研究所的新星。

  比同事多辛苦一倍

  “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杨早说,跟张晖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学术进行,不会聊生活,或者其他的东西。

  这一点,也得到了同事张剑的印证。在张剑的印象中,张晖无论跑到哪里,都会带上一本书。

  哪怕出去旅游,看完景点之后,其他人可能去逛街、采购,但张晖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继续他的研究。

  从张晖的著作中,就可看出他的辛劳。从2006年进入社科院后,已经公开出版了10本专著,这些专著的含金量都比较高,杨早评价说,比如去年出版的《中国诗史传统》一书,就开辟了一个诗歌研究的新领域。

  除了已经公开出版的专著外,还有两本书,已经到了出版社,正在准备出版。而在张晖的遗稿中,同事们又发现了两本正在写的书。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学者一年的正常生产量,一般是出一本书。”杨早说,但张晖最近三年,至少写了6本书,工作量至少是同事们的一倍。

  “他确实很累”

  “其实,我能感觉到,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对于张晖来说,都有不小的压力。”杨早比张晖早到中国社科院一年,单评职称,就花费了他们很多的心思。张晖从2006年进入社科院后,一直是助理研究员。

  职称迟迟不上去,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名额,必须退休一个,才能替补一个。一直到2012年底,张晖才评到了副研究员的职称。

  张晖的家庭压力也很大,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妻子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收入也不高。“对于一些学者来说,想要在北京买房,很不容易。”同事张剑说,去年,张晖通过向亲友和银行借款,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正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人却突然被压垮了。

  “他确实很累。”张剑说,孩子小,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哄完孩子睡觉后,自己再看书写作,这些书,大部分就是夜里写出来的。而且,张晖在写学术专著的同时,还是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常常写书评,给读者推荐好书。写一篇书评,至少需要阅读好几本书。这些工作都大大耗费了他的精力。

  (张晖图片由其同事提供)


愤怒

高兴

无聊

震惊

超赞

不解

悲剧

支持

最新评论

小春网
常务客服微信
微信订阅号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查看更方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