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3月4日电(王天德、秦富梁)3月,我们走近雷锋生前身边的人,聆听那些老人们诉不尽的雷锋不了情。
送雷锋当兵的余新元:像雷锋一样“慷慨” 一样“抠门” “首长,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也叫阿姨一声妈妈!”53年前,雷锋参军临行时对余新元夫妇说。 为了当兵,雷锋在时任辽阳市人武部政委余新元的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在人武部干杂活。 雷锋入伍后,一直同余新元家保持联系,直到1962年8月,余新元夫妇从报纸上得知了雷锋牺牲的消息。 提到往事,参加过500余次战斗、身上有十几处伤疤的90岁老红军余新元哽咽不语。 离休后,余新元辗转4省10多个城市,义务作弘扬革命传统与雷锋精神的报告4000余场,听众达430万人,倡导社会各界为福利院捐款捐物达500余万元。 他像雷锋一样“慷慨”,也和雷锋一样“抠门”。余新元家的家具几乎都是“老古董”,喝水还用着一把当年在边区买的搪瓷杯,看书学习用的老花镜一只镜腿还缠着胶布…… 干休所多次提出改善余新元生活和居住条件,都被他婉拒。他说:“我过去送雷锋去当兵,他喊我首长,叫我爸爸,但我现在是雷锋的学生,永远是雷锋的学生!”雷锋首任班长薛三元:军旅我为他引路,人生他引我前行 “雷锋那批新兵下火车时,他提的皮箱很引人注目,我就多看了雷锋一眼。”那一眼,跨越半个多世纪,成为雷锋首任班长薛三元记忆中抹不去的影像。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成了薛三元班里的兵。雷锋一开始爱摆弄自带的“三大件”——手表、皮夹克、料子裤。 “现在是困难时期,党号召咱们要勤俭节约。这些东西虽然是你以前买的,但最好收起来。”薛三元说。 对于班长委婉的批评,雷锋选择彻底服从。 “他个人花钱很抠门,却总是给有困难的战友家悄悄寄钱,很快被团里树为‘艰苦朴素标兵’。”薛三元说,尽管雷锋一直是先进,自己却从未放松对他的要求,也不止一次批评他。 1962年年初,团里派薛三元到山西学习。临行前,薛三元还与雷锋话别,鼓励他好好工作。8月17日,从报纸上看到雷锋牺牲的消息,薛三元心如刀割。没能回去送战友,他终生遗憾。 几十年来,薛三元一直努力践行雷锋精神,至今还担任着“沈阳市雷锋生前战友志愿者服务团”政委。这个“服务团”的80多名团员义务学雷锋,还吸引社会各界120多人参加。 “前半辈子献给了‘雷锋团’,后半辈子要承担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任务。”薛三元说,“军旅我为他引路,人生他引我前行”。为雷锋拍照的张峻:我要用摄影留住雷锋 “我和雷锋接触过9次,虽然加在一起只有76天,但雷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要用摄影留住雷锋。”曾为雷锋拍照的张峻说。 1960年8月下旬,两封来自地方对雷锋的感谢信,引起了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宣传干事张峻的注意。张峻决定去采访一下。那是他第一次接触雷锋。 如今,张峻的家就像一个小型雷锋纪念馆。他亲手拍摄的雷锋照片挂满了屋子每个角落。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82岁的张峻仍能娓娓道来。 放在显著位置的一张照片为世人熟知:雷锋拿着抹布趴在解放牌汽车车头上。“我当时抓拍了15张,雷锋和我都最喜欢这张。”张峻说。 客厅一角,挂着一幅张峻身穿背心、双手端着一台旧式相机正在拍照的照片。“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是雷锋。”张峻说,雷锋也喜欢摄影。 “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做得多了,人们都认识他,也留下不少照片。”雷锋牺牲后,张峻决定,用照片留住永恒的雷锋。 50年来,张峻用相机记录了全国各行各业数百名学雷锋先进模范,一个个雷锋传承者的足迹又像雷锋一样在他的镜头中定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