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卖新闻》报道截图) 寒冬捞牡蛎,暮春走渔场,仲夏插秧忙,金秋品稻香……四访阪南的薛剑总领事已经与这座美丽安宁的小城结下不解之缘,在当地的称呼也从起初的“总领事”变成了如今的“薛先生”“老薛”及小朋友口中的“薛叔”。此次到访,“薛叔”给新老朋友讲了三种“水稻梗”,博得当地民众不少好评。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能够读懂“水稻梗”背后的中日友好? “历史梗”回顾中日稻作文化的深厚联系 仲夏六月,“薛叔”曾与当地民众共同在“中日友好示范田”插下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青葱稻苗。在两国友人共同的关心和呵护下,这片半亩见方的稻田如今铺满了金黄色的稻穗,在澄澈碧空下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每一位过路者诉说稻米和友好的双重丰收。 (日本友人记录下的中日友好水稻成长片段) 对于自幼在农村长大的“薛叔”来说,上农机、下地头、割水稻、去秸秆,自然不在话下,样样手到擒来。没过多久,金黄的稻穗就被加工成饱满的带壳稻米,将被送往当地酒厂制作成象征中日友好的佳酿。 手中镰刀“飞舞”不停,口中历史娓娓道来。从秦汉时期“渡来人”(意指大陆迁徙人口)将水稻种植技术传至日本,到原正市等日本水稻专家近代开展对华交流,再到新时期蓬勃发展的中国水稻技术和中日合作前景……“薛叔”海量的知识储备和风趣幽默的讲解引得当地民众频频点头。他们没想到,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又习以为常的稻米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悠久深厚的历史,小小的稻米本身就是浓缩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互学互鉴往事。 “古诗梗”传递中日文化共通的东方智慧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以农时节令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先贤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宝贵经验财富,在历史长河中给日本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当地友人的盛情邀请下,“薛叔”在蓝天白云之下来了场即兴演讲,不仅引得不时穿流而过的路人驻足瞩目,也博得当地友人掌声阵阵。“薛叔”在演讲中表示,唐代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在中国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日本被翻译成日语读法广为传颂。中日两国同样重视农业生产,同样珍视农耕文化,同样崇尚辛勤换来收获,这是中日两国文化相通的“根”。希望大家今后共同努力积累更多正能量,让这条古老的“根”长出更多新“苗”,结出更多硕“果”。 水野市长在致辞中表示,日中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水稻种植就是双方重要成果之一。希望参加活动的市民通过这种亲近自然、寓教于乐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深化彼此友谊。 “回忆梗”祝愿中日民间友好的美好明天 疲惫而又不失温馨的水稻收获活动过后,“薛叔”跟随日本友人一起来到当地知名文化遗产浪花酒造,参加新阪南市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启动仪式。薛总为新友协精心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记录了当地民众一年来对华交流点滴的纪念蛋糕。满满的“回忆杀”,不仅让日本友人汤川卓哉热泪盈眶,也引起在座的小伙伴惊叹连连。 (“薛叔”送上“回忆杀”满满的纪念蛋糕) (“薛叔”在新友协成立仪式上与当地嘉宾共同分享中日友好的甜蜜) “薛叔”表示,苏州市吴中区与阪南市近30年来结下丰硕成果和深厚情谊,此次新友协正式宣告启动让人振奋。中日两国交往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双方在历史、文化、风俗等领域有诸多相通之处,值得双方共同珍视、传承、发扬。希望在座日本友人与总领馆一道,为传承发展中日友好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来贺信) 作为同阪南市持续交流近三十年的友城,苏州市吴中区通过区友协发来贺信,由薛剑总领事现场代读。贺信表示,新阪南市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应运而生,既生动诠释了中日友好事业的薪火相传,也为吴中区和阪南市的友好交流开启了崭新篇章。相信双方友谊之树将更加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为中日友好事业贡献更多生动实践。 古人云,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阪南市日中友好协会重新成立的第一年。虽然中日关系仍然面临复杂敏感局面,但我们坚信,坚冰深处春水生,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播撒“好看好玩又好吃”的友好种子,就一定能够找到迈向中日世代友好的光明未来! |